|茶宴与茶道|

|茶宴与茶道|

茶宴从何时开始,难以查证,但从日常生活中客来敬茶、以茶代酒或以茶祭祖等习惯来分析,茶宴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古代宗法制度形成时,提倡尊祖敬宗,有以酒为祭之举。宴会时,必先由尊长用酒祭地,在神明之前陈设牲畜、酒肴、果品等,以为祭奠。有些地方后因禁酒,而以茶代酒。

三国两晋时,饮茶的风气渐盛,并逐渐传入宫廷。吴国末年,孙皓每次大宴群臣,都要把他们灌醉。大臣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就密赐他以茶代酒。此后,文人多以茶接待宾客。南齐武帝(483—493年在位)临终前有遗诏,规定在灵堂前勿以牲畜为祭,只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就行了,天下人不论贵贱,一律按此规定办理。之后,这就被当作一种制度沿袭下来。唐代韩翃曾写过一篇《为田神玉谢茶表》,其中有茶分赐群臣之句:“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唐代柳宗元的《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描述武中丞收到皇上赏赐的新茶后受宠若惊的情态,以此夸赞新茶的珍贵。这些都可以说是茶宴的渊源。

正式的茶宴名称,出现于唐代。《茶事拾遗》中记载:“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郎上人作茶会。”钱起(722—780),吴兴人,著名诗人,天宝十年(751)进士,后升侍郎之职。他曾作许多茶诗,其中有“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写出在竹下举行茶宴,可把尘心洗尽,而雅兴难尽之感。唐代顾况(约730—806后)在《茶赋》中说:“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嚬。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说明天子以天下名茶,举行茶宴,宴请名臣上客。

在唐时,湖州紫笋茶和常州紫笋茶同时入贡。每年早春造茶修贡的季节,两州的太守都要到两州毗邻的茶山(顾渚山)境会亭聚会,举行盛大的茶宴,和一些名士共同品尝、审定贡茶的质量。两州太守都邀请在苏州做官的白乐天参加茶宴,乐天因病不能前往,写了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诗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诗人以生花妙笔描绘了茶山境会的盛况和不能到会的惋惜心情。

关于唐代茶宴的盛况,以唐德宗时代(780—805)吕温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三月三日茶宴序》说得最明白:“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描绘了在皇上约定的饮酒之日,则以茶酌代之,茶宴时的环境布置,清净幽美,宫女侍奉香茗,在茶杯中凝着琥珀之色,品饮之后,既不醉人,又增清思,实为仙浆等饮料所不能比拟。吕温(771—811),山东泰安人,798年中进士,后升为户部员外郎,为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好友。这篇茶宴序,记录的正是他在皇宫中看到的情景,说明统治阶级在皇宫中嗜好品茶已盛行。

我国古代茶与寺院、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寺院中,实行戒酒,茶能使人节食,帮助坐禅提神、清心修行。正如《茶经》所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同时,茶叶是当时用于社交的一种温和的饮料,因此,在寺院中饮茶之风流传极广。唐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又有《蛮瓯志》记载,觉林寺僧“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

由于宗室及寺院提倡饮茶,茶宴、茶会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饮茶已从寺院、社会上层阶级逐步扩大到人民生活中去。一些文人学士往往邀请三五知己,在雅洁精致的室内或花木扶疏的庭院中,设品茶之会。主人用名茶招待客人,煮好的茶汤,倒入像酒盅大小的古瓷盅内,众人一边细细品尝,一边咏诗弄赋,直到尝遍主人准备的种种名茶,诗赋也成章了,才兴尽而散。这一时期,陆羽、卢仝、刘禹锡、颜真卿、白居易、封演、刘贞亮等人著书立说,以茶为命题的诗词大量传播,不仅普及了茶叶的知识,而且对茶叶的生产和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宋代茶叶生产日益扩大,民间饮茶、制茶方法日益创新。一些权贵为了奉迎帝王的欢心,“斗茶”之风也应运而生。正如范仲淹《斗茶歌》中所说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寺院及名茶产地都有斗茶之举,这进一步充实了茶宴的内容,也是当时社会推行茶宴的必然结果。

宋代帝王嗜茶之风更甚于唐代,特别是宋徽宗,爱茶如命,著有《大观茶论》。宋代李邦彦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说:“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学士曲宴于延福宫,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记述了在宣和二年(1120)举行配乐茶宴,宋徽宗亲自烹茶赐宴群臣的情况。

在我国名山寺院中,早就有“煎茶敬奉”的仪式。到了宋代,在佛教中,提倡禁酒素食,坐禅戒睡,更需饮茶。坐谈佛经,共叙茶宴,已为寺院不可缺少的活动。如杭州余杭的径山寺,有着悠久的茶宴历史,是学界及日本茶界公认的日本茶道的源头。唐大历四年(769),唐代宗下旨建“径山禅寺”。宋乾道二年(1166),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悬挂于天王殿大门之上。自宋至元,径山寺成为江南禅林之冠,殿宇楼阁,瑰丽庄严。当时径山寺香火不绝,食僧达千人,不但国内四方僧侣云集,而且连日本禅僧也纷纷冒险渡海,慕名而至。径山寺不但是个著名的禅林院,而且是一个著名的茶区。这里泉清茗香,饮茶之风盛行,常举行茶宴,以茶为待客的礼仪。选一安静的僧楼,案头设四时鲜花,壁上挂名人书画,布置得庄严肃穆,采用一套式样古雅的茶具,沏上清香可口的径山名茶。僧侣圈圈危坐,依照严格规定的礼节,边喝茶,边讨论佛道、议事叙景,僧侣们认为其中包含着一种微妙的哲学,是精神上至高无上的享受。径山寺有各种鉴评优质茶叶的“斗茶”竞争游戏,还有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在宋、元、明、清各代,当人们登山游览或进香时,住持的方丈和尚会高兴地引人登上僧楼,端出一杯鲜爽可口的香茗,并引人领略径山的美景。王畿《径山寺》做了这样的描述:“登高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万丈龙潭飞瀑倒,五峰鹤树片云收。碑含御制侵苔碧,经启昙花拂暑秋。还拟凌霄好风月,海门东望大江流。”如在径山寺做客,山堂夜座,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杯,云光潋滟,此时出气,真有“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之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径山寺仍挂有“尝本山新茗”的招贴,以吸收香客和四方游人。近年来,径山禅寺作为“径山茶宴”这一国家非遗项目的传承者,逐渐确立了径山茶礼恢复的流程及器物等,培养寺院数位法师作为专职“茶头僧”,使径山茶礼得以恢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