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传播|
自我国西南地区发现和利用茶叶以来,经过1000多年的漫长时间,至西汉时,饮茶的传播范围已较为广阔,并已传播到江南一带。
在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人口的大迁徙。特别是秦统一巴蜀国以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四川、云南一带的茶树栽培、茶叶制作技术及饮用方法开始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这是陕西、河南成为我国北方古老茶区的原因。其后,依长江的便利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进,并传播到南方各省。
在汉代,记载茶事的史料已逐渐增多,如西汉杨雄《蜀都赋》中有“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郁,翠紫青黄”之句,极度赞赏茶味的优美。在《赵飞燕别传》中,有一段关于饮茶的记载,说:“成帝崩,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说明在西汉时期,茶已成为皇室的一种饮料了。史料中关于汉代茶事的记载还有很多,例如“阳羡买茶”;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代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台山设有“植茶之国”,在临海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余姚人虞洪上山采茗,遇仙人丹丘子,获得大茗;等等。这些记载,说明当时在江苏、浙江一带已有茶树栽植,并开始招收学童,传授制茶技艺。如果没有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茶树栽培和制茶经验,如果没有人民对茶叶风味的强烈要求,扩大消费,哪里能够“课童艺茶”呢?可以想见,我国江南一带在汉代已知饮茶。
在晋代以前,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把茶视作一种非常珍贵的饮料。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产渐丰,饮茶日广,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晋书》记载,敦煌人单道开是西晋末年的僧徒,他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坐禅,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每日吞服几粒混合了松子、桂皮、蜂蜜、姜、茯苓等物的药丸子,此外,只饮茶苏(又称茶粥)一两升。《茶经》引《广陵耆老传》中提到:“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晋中兴书》有一段记载吴兴太守生活俭朴的故事,原文是:“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南齐书》记载,齐武帝临死之前在一道诏书上写着“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规定了用茶、饭等代替牲畜作为祭品。从以上史料看,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同时,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产量的增加,茶叶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一种普通饮料并作为质朴的象征了。
茶叶商品化以后,为求得广泛销售,开始注意精细采制,讲究质量。在南北朝初期,以上等的茶叶作为贡品。在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有一段记载,说浙江乌程县(即今湖州吴兴)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专作进贡之用。为讨皇帝的欢心,人们对贡茶的采制越加精益求精,推动了制茶技术的发展。
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可以驱除睡魔,茶的声誉遂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僧道寺院所在的山地,以及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人们普遍开始注重饮茶。在我国名目繁多、品质优胜的名茶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初是由佛教徒和道教徒种植的。如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天台华顶、雁荡毛峰、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以及普陀佛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的。佛教徒和道教徒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对茶种植、饮用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北朝以后,一些士大夫为逃避现实,终日清谈,品茶赋诗,习以为常。当时,茶在南方已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此时,北方尚不重视饮茶。北朝那些出身游牧部落的王公贵族,仍习惯以乳酪为浆,视饮茶为低贱和可耻。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载,王肃是当时显贵,从南齐奔北魏,初到时,不食羊肉酪浆,常以鱼羹为食,茗汁为饮。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勰讽刺刘镐说:“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同书还记载,北魏大夫杨元慎也曾以“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加辱梁使。这些都说明在当时的北魏,茶被视作不好之物。但随着文化的交融,南北逐渐接受了对方的饮食及其相关的文化。
史称隋文帝嗜茶,一些贪图名位之人,阿谀奉承,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饮茶风气的盛行。
唐朝时,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研究茶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期间,文人学士提倡茗饮,以茶作为吟诗作赋的对象更为盛行。我国第一部茶叶著作——陆羽《茶经》也在此时问世。
该书对茶的起源、历史、栽培、采制、煮茶、用水、品饮等都做了精湛的论述。《茶经》可以说是茶叶商品的宣传资料,它的历史久远,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继《茶经》之后,陆羽的好友卢仝又作著名的《饮茶歌》,大肆宣扬茶的功用,从此饮茶之风就像以石投池的水波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
唐时,南北各城镇已出现了与今日相仿的茶肆,只要投钱,随时都可取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713—741),从山东兖州、临淄、惠民到河北的沧州,直至洛阳、长安,“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同一书中又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从中可知,唐朝时,饮茶之风已由南方传播到黄河北岸,并且远及塞外。不仅如此,就是居住在我国西藏、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原来不知茶为何物,甚至曾以茗饮为耻事,一旦领略了饮茶真趣和奇特风味,很快就养成习惯,茶也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唐朝有使者叫常鲁公,到了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他煮什么,常鲁公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说自己也有茶,于是叫人拿出来,指着说:“此寿州者(即霍山黄芽),此舒州者,此顾渚者(即顾渚紫笋),此蕲门者(即蕲门团黄),此昌明者(即昌明兽目)……”可见,唐时饮茶之风已盛,连新疆、西藏一带的王公贵族家里都已储备各色主要名茶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唐时饮茶传播到西藏,这是与文成公主的功绩分不开的。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带去了饮茶之风。茶传播到西藏,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促成了西藏喇嘛寺空前规模的茶会的出现。
唐代,茶叶已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消费品,产茶区域已很辽阔,广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福建、陕西、河南等省,产区分布与现今全国茶区分布基本相同。当时茶叶产量以江淮一带较多,浮梁、湖州等都是著名的茶叶集散地。
我国自唐时回鹘驱马市茶,而至宋时,西北边区设立茶市,这时茶已发展为交换西北边区土特产的主要商品,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元明清,社会上饮茶风气愈盛,人们嗜好茶叶的习惯更为普遍,从起居坐卧直到饮食应酬都离不开茶叶,市镇和乡村的茶楼茶馆比比皆是,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我国饮茶习俗向海外传播的历史很久远。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我国曾与南洋诸国通商。汉武帝派出译使携带黄金、缯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由广东出海至中南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从此茶叶在这一带首先传播开来。与此同时,我国的茶叶又经过朝鲜乐浪郡传入日本。南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我国与土耳其商人贸易时,茶叶为首先输出的商品之一。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即日本圣德太子时代,中国美术、佛教输出日本时,饮茶习俗也同时输出。以上都是我国早期将饮茶习俗传播到海外的简况。
唐代时,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扬州、明州(今宁波)、广州、泉州等海港对外贸易繁荣,朝廷专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准商人自由买卖。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有大批茶叶输往海外。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研究佛学,归国时带回茶籽试种,并带回一箱十斤装的茶叶赠送给弘法大师(空海),以表敬意。
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又先后两次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带回茶籽播种。他还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饮茶仪式,晚年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该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说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有重大作用。所以,后人称《茶经》与《吃茶养生记》为世界上最早最佳的宣传茶叶的姊妹作。
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海港增加到八九处,市舶司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广州、泉州通南洋诸国,明州有日本、高丽船舶往来,这时我国茶叶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遍历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茶叶输出量增加。在这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阶级中推广饮茶。
在欧洲的文献中,最初提到茶叶的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由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斯沃所著的《中国茶》《航海旅行记》两部书,其中都记述了我国的茶事。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神父是在我国传播天主教的第一人,1560年将我国的茶叶品类及饮茶方法等知识传入欧洲。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记录。不久,茶叶即成为荷兰上流社会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饮茶之风推广到英、法等国。1631年,英国船长威忒专程率船东行,首次自中国运去茶叶。此后,英国、瑞典、荷兰、丹麦、法国、西班牙、德国、匈牙利等国的商船纷纷慕名而至,每年都从我国贩运茶叶。
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王后。从此,饮茶习惯风靡全英国,并逐渐推行于英国妇女界,甚至朝廷中风行的葡萄酒、烧酒等烈性酒精饮料也被温和饮料——茶所代替。茶最初传播到欧洲时,荷兰人和英国人视其为贡品和奢侈品,价格高昂。在莎士比亚时代,一磅茶价值六至十镑。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其价格逐渐变得低廉,最后成为家喻户晓的饮料,英国人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到了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我国贩运大量茶叶,除供给国内消费外,还转运到美洲殖民地去。到了清雍正年间,饮茶之风已普及美洲各城镇和乡村。
我国茶叶从陆路输出欧亚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土耳其商队即在华北、蒙古边疆地区将茶叶输出,后来传到波斯、土耳其、阿拉伯等地。17世纪初期,波斯人已有开设茶馆卖茶,供人饮用的记载。俄国人饮茶的风俗,开始是由波斯和土耳其商人传去的。明隆庆元年(1567),两个俄国人首次将我国饮茶的消息传入本国,而茶叶传入俄国,则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其时由中国大使携带几箱茶叶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俄国朝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我国茶叶经蒙古商队路线源源不断地运往俄国,行销很广,并由此传入欧洲,使斯拉夫族也成为嗜好饮茶的民族。
北非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人民为世界上绿茶的嗜好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教徒限于戒律,不能饮酒,多以茶代替,所以这些地区成了绿茶的主要销地。这主要靠荷兰、法国转手传入的。
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中国历史上辽宋夏金时期是南北对抗最剧烈的一段时期。对抗的结果是,宋朝北方的贸易之路几乎断绝,但宋朝对马匹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然而,因为南北阻隔,宋朝得不到北方的马匹,只能到盛产马匹的南方滇缅一带买马,同时用宋朝所产的大量优质的茶叶与之交换,这样一来南方原来的“丝绸之路”就变成了“茶马古道”了。通过“茶马古道”,茶叶源源不断地销往西藏地区以及缅甸、尼泊尔、印度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