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诗词|

|茶与诗词|

茶,美味清香,饮茶能赋予人们兴奋、清醒、深思、机智。自古以来,茶与诗人结下了难解难分的良缘。

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史中,涉及茶的散文、小说、诗歌、词赋和典故是很多的,特别是茶的诗词,不下五百首,内容丰富多彩。它们已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同时,从一些诗词中还可以看出茶叶采制和饮用的方法,这些都可作为研究茶叶的重要史料。

诗人、作家尤多喜爱饮茶,细啜慢饮,能帮助写作,杯茶闲谈中,饶有生气,更有助于萌生诗意。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茶兴也都不浅,每与友人谈心,必备清茶,在诗词交往中,也多涉及茶事。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与柳亚子在茶馆叙谈。这次广州会见,在柳亚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1941年,他还在一首诗中说:“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毛主席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也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名句。

1961年,朱德元帅在视察杭州市龙井茶的名产地龙井大队后,曾留下一首《看西湖茶区》的诗:“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斜坡一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同年,陈毅元帅在陪外宾访问龙井茶的主产地梅家坞大队时,也曾写过《梅家坞即兴》一首:“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1970年,朱德元帅品尝庐山云雾茶以后,曾写诗赞扬其功效,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当你进入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关茶的诗词、歌咏、曲赋,真是琳琅满目,读之令人回味无穷。以下只是根据各个历史时期,择其要者,以供欣赏。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赞颂茶的首推晋代诗人杜毓的《荈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祖国河山的雄伟,茶叶受丰壤甘霖的滋润而长,农民辛勤地采制,而茶的功效是那样的美妙绝伦。赋云:“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晋代左思有奇才,善游戏笔墨,他的作品往往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味,文章一出,竞相传抄,“洛阳纸贵”指的就是因传抄左思的文章而引起纸价上涨。左思有一首著名的《娇女诗》,虽写娇女,实指香茗,细细推敲,令人玩味。诗云:“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极盛时代,作诗成为谋求功名利禄的正路,后来甚至非科第出身的人,不得为宰相。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此时期适逢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更盛。茶与诗词,相互推波助澜,作者如林,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唐代诗圣杜甫具有高尚的抱负,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借品茶写出他心中隐忧的心情。

诗仙李白,放浪不羁,一生不得志,使之不得不寻找避世的处所,那就是成天沉湎在醉乡。李白的诗几乎篇篇说饮酒,《赠内》诗中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但当他听闻湖北玉泉寺里的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年虽八十有余,却鹤发童颜,这位既要求死灭又要觅长生的诗人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有浓厚的兴趣,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白诗平易通俗,独创一格,为前人所未有。其诗《食后》,描写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诗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又一首《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的亲密诗友元稹,有《一字至七字诗·茶》一首,歌颂茶叶,诗风特异,为茶诗中少见。诗云:“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死后,刘禹锡成了白居易最好的诗友,白居易称刘禹锡的诗“神妙”。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对采茶、炒茶、烹茶及品饮后烦襟顿开的情况都做了生动的描述。歌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过去,人们认为炒青茶始于明代,但这首《试茶歌》中指出采下的鹰嘴般的嫩芽,经过炒青,满室生香,可见炒青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又一首《尝茶》,描写对月饮茶的乐趣,字里行间,也可隐约见到诗人被斥逐后,忧愁憔悴、借茶消愁的心情。诗云:“生拍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唐代诗人韦应物,性格刚直豪放,任苏州刺史时,生活中常焚香扫地而坐,和诗僧皎然等人唱酬为宾友。韦应物见园中茶生,在《喜园中茶生》一诗中,借茶喻己,对茶的品格进行歌颂。诗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柳宗元曾亲自采摘芳茶,对采茶的艰辛有所体会,留下深情咏叹:“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晚唐主要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同样有爱茶癖好,平日他们唱酬最多,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对茶的史实、茶山风光、茶的煮法、茶瓯、茶焙、茶舍等都做了具体描述,可以说是我国茶叶史料中重要的文献。其中一首是写“茶人”生涯的疾苦。皮日休在诗中写道:“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庭从子遮,果任獳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陆龟蒙应和道:“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以饮茶闻名的卢仝,自号玉川子,隐居洛阳城中,作诗豪放怪奇。他的名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称《饮茶歌》。诗的主题是描写他饮七碗茶后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诗人生活穷苦,不满当时政治状况,看了帝王生活的奢侈后,怀有愤世嫉俗的心情,因此,诗歌通篇从一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充分流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云:“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在寺院长大的“茶圣”陆羽,对茶崇尚实践,经常亲自采茶、制茶,善于烹茶,又颇有才华,因此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和有名诗僧,由此出现了一些美丽的诗篇和铿锵佳句。号称大历十才子之一的皇甫冉,曾作茶诗多首,著名的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描写了上山采茶一路上的艰辛情况,而名茶为封建帝王所专用,民间欲饮一杯也是难得的。诗云:“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又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饱含深情地追忆辛勤的采茶者,与前诗同样有名,并被广泛引用。诗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陆羽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善烹茶,通茶道,能诗文,留下茶诗多篇。有一首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赞颂了剡溪茗(即浙江嵊州的茶)品质的优异及一饮、再饮、三饮后的不同感觉,与卢仝的《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又在《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有“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之名句,认为饮茶禁食,便可添生羽翼,飘飘然而成仙,把茶的功效说得非常神妙,当然,这是诗人的一种艺术创作。

到了宋代,饮茶已逐渐趋于艺术化,文人学士烹泉煮茶,竞相吟咏,曾出现许多茶诗茶歌。有的人因受诗情的熏陶感染,而爱茶、欣赏茶,也有的人因嗜好品茗不时写出诗情。

宋代文人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在一首题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的诗里,他将佳茗比喻为佳人,更引起人们对佳茗的向往。诗云:“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对烹茶也很有研究,有好茶,还须好水和善烹,他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对此有生动具体的描写。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字句,颇耐人寻味。第二句的七个字有五层意思:水清;深处汲取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第三句中的“贮月”,第四句中的“分江”,这四个字尤妙,形容水之极其清美。诗人不朽的佳篇,广为传诵,更增添了茶的韵味。苏轼《试院煎茶》一诗,也称《煎茶歌》,对煎茶的风味形容得惟妙惟肖。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个著名的茶客,遍尝各地名茶,从他《渔家傲·寄仲高》中“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一句可感受到他对茶有特殊感情,因此他创作的以茶为题材的诗篇之多,可谓历代诗人之冠。诗人曾吟咏:“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硙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槐火初钻燧,松风自候汤。携篮苔径远,落爪雪芽长。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雪霏庾岭红丝硙,乳泛闽溪绿地材。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秋日留连野老家,朱盘鲜脔粲如花。已炊藟散真珠米,更点丁坑白雪茶。”

与陆游同列“南宋四大家”的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舟泊吴江》的诗,描写渔家汲取江水煮茶的乐趣。诗云:“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松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诗人郁郁不得志,常饮茶消闷,他还在诗中吟道:“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枪。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只是香。”

长期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被称为“梅妻鹤子”的宋代诗人林逋,好与寺僧交往,风格淡远。诗人写道:“争得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浓吐杂芳熏巇崿,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诗人对建溪茶评价很高,在《烹北苑茶有怀》一诗中,对其倍加赞赏。诗云:“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宋代诗人欧阳修,留下茶的诗篇也很多。他在《送龙茶与许道人》中写道:“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宋代诗人黄庭坚嗜好茶,细啜低吟,有茶诗茶词多篇,其中一首调寄品令的《茶词》是绝妙佳作。它能道人之不能言,尤以最后三四句,犹如口含橄榄,让人回味无穷。词云:“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元代诗人谢宗可的《雪煎茶》,描写以雪代水煮茶,茶叶无比清新的情趣。诗云:“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月团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元代诗人洪希文的《煮土茶歌》,描写山翁无需名茶名泉,只要土产新茶,自汲自煎,临风自啜,快活似神仙的得意情景。诗云:“论茶自古称壑源,品水无出中泠泉。莆中苦茶出土产,乡味自汲井水煎。器新火活清味永,且从平地休登仙。王侯第宅斗绝品,揣分不到山翁前。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

明代高启有一首著名的《采茶词》,描写山家以茶为业,佳品先呈太守,大众产品售于商人换来衣食,终年劳动难得自己品尝好茶的情况,大有“种菜娘子吃黄叶”之感。词云:“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又一首《过山家》,描写暮春山家焙茶,茶香四溢,至今读来,犹感如历其境,如闻其香。诗云:“流水声中响纬车,板桥春暗树无花。风前何处香来近,隔崦人家午焙茶。”

清代有“扬州八怪”,他们擅长诗、书、画,作风独特,名噪一时,他们的作品是艺术奇珍。八怪之一汪士慎,试饮了安徽泾县新茶之后,顿觉六腑芬芳,诗兴大发,乃挥笔写诗:“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

八怪之二黄慎吟道:“一从点选入官家,尽道人称萼绿华。曾记夜深煎雪水,牙痕新月剩团茶。”诗人赋予了贡团茶连理枝头的人的情感,用比兴手法借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胸臆。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曾数次下江南游山玩水,也到过杭州的云栖、天竺等茶区,留下一些诗句。他在《观采茶作歌》中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读此歌,可以看到,一个封建皇帝似乎对百姓抱有一些怜悯之情,对贡茶不求太好,但实质上是在标榜自己的“仁政”,借以换取百姓对他的服从。这从清代诗人陈章的《采茶歌》中可见一斑。

陈章,钱塘人,身居杭州西子湖畔,对龙井茶区茶农的生活非常熟悉,他留下的《采茶歌》描写了茶农为贡茶所承受的苦难。歌云:“风篁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古往今来,茶与诗人结下了难解的缘分,人们的喜怒哀乐借助小小的茶叶充分地表达出来。茶与诗词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展现了茶的独特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