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术|

|茶与美术|

茶是艺术家爱好之物,饮茶可引发艺术家的遐想和构思,使其创作出各种优美的作品。饮具式样和环境的美化,还能增添饮茶的情趣。因此,无论在茶的生产国家还是消费国家的绘画艺术中,多有对茶或饮茶的称颂,留下光彩的文物。

我国古代的绘画以茶为题材的虽不多见,但历代以来,都有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卷》、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卷》、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元代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明代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以及北宋雕刻作品《妇女烹茶画像砖》等,都是美术与茶相结合的优秀作品。此外,还有一幅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为皇煮茗图》保存在英国博物馆。

《陆羽画像图轴》,作者画陆羽坐在刻花的石鼓凳上,右手捧《茶经》,在聚精会神地阅读,背后为一用岩石叠成的假山,在假山的平台上,安置一陶土茶壶和一高脚茶杯,背景为半截参天古木,似为正在花园中精心研究的情景。

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在明代喻政所著的《茶书》中有木刻仿制版,由四幅画卷拼成。画面的正中,陆羽坐在竹榻上,一友人坐在石凳上,各捧一小碗,两相对饮;图右有竹炉,一童在旁烹茶;图左为一石山,林木稀疏,山下一带溪水潺潺,间有小桥,一童弯腰汲水;画面背后直立两株梧桐,干粗叶茂,远处山峦隐约可见。该作品出色地反映了祖国江南山乡的自然风貌。其中还有文徵明的题诗,曰:“分得春芽谷雨前,碧云开里带芳鲜。瓦瓶新汲三泉水,纱帽藏头手自煎。”明代诗人王稚登有《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三首》,其中一首云:“太守风流嗜酪奴,行春常带煮茶图。图中傲吏依稀似,纱帽笼头对竹炉。”

“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代用以评比茶叶质量好坏的一个词,把茶叶评比当作在战场上的一种战斗姿态来形容。斗茶的产生,主要出自“贡茶”。宋代苏轼有一首关于贡茶的诗:“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斗茶盛行于宋代,宋徽宗赵佶写过一本《大观茶论》,谈到斗茶是“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可谓概括了斗茶的含义。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的名茶,经众人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的内容包括茶汤香醇程度、茶具瓷质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范仲淹有一篇著名的《斗茶歌》,谈到斗茶的起因:“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臻上乘者为胜,对斗茶的技术,尝味闻香都是不能相欺的。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形容道:“胜若登仙不可攀,轮同降将无穷耻。”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待斗茶是非常认真和重视的,同时也说明斗茶后胜输者各自不同的心情。

《斗茶图卷》为南宋著名画师刘松年所绘,作者在图中描摹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笔法工细,神态栩栩如生,当为宋代斗茶情况的真实写照。图卷右上方有明代书法家俞和(号紫芝老人)所书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全文,卷后有徐宪题跋。

《斗茶图》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作品,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作者在画面上绘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斗茶用品的货担,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乳,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质;左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茶汤注入杯中;右旁直立两人,一手持杯,另一人侧立,二人双目凝视,似在倾听对方介绍斗品的特色,准备出击。整幅画作人物传神,布局严谨。视图中人物模样,不似什么文人墨客,而是走街串巷的“货郎”,这正说明在元代时,斗茶已经深入民间。

明代周英(译音,经学者推测应为仇英)作一幅《为皇煮茗图》,图上绘一宫殿之花园,绘于一暗色绢轴上,尺轴可见皇帝高坐于皇宫之花园中,地点是明代京都南京。该画现珍藏于英国博物馆,被视为稀有文物珍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海普陀山大乘禅院茶庄的茶盒上有一《卢仝烹茶图》的彩色仿制品。画面上是江畔树林楼阁的一侧,卢仝端坐在刻花石鼓凳上,右手托一茶碗,左手腕支在石桌台面上,台面上放置六只茶碗,那种闲然自得的情趣,跃然纸上。右旁有一炉子,上置茶壶,一小童蹲在地面,手持蒲扇,不断扇风,炉火熊熊,壶中松风之声似可听闻。

北宋《妇女烹茶画像砖》,长38.8厘米,宽16厘米,厚1.9厘米,一高髻妇女,穿宽领短上衣、长裙,系长带花穗,正俯身注视面前的长方火炉,左手下垂,右手执火箸夹拨炉中炭火。炉上有一长柄带盖执壶,整个造型优美古雅,表现了这个妇女正在凝神专注地烹茶。宋代的画像砖是雕刻的,小巧玲珑,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征。北宋画像砖共有四块,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近代国内外绘茶的作品也很多,以下不再详细列举。日本以茶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也是仿自中国,但也有新创造的,如《明惠上人图》就是一例。此图为高山寺珍品之一,现藏日本西京市博物馆。明惠上人即日本僧人高辨,他对中国的饮茶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明惠上人图》中,明惠坐禅于一松林之下,被塑造成一个不朽的形象。

日本还有一轴稀见而贵重的手卷(卷物),图示历史上之“茶旅行”礼,凡十二景。此礼行于1623—1800年,为每年自宇治首次运送新茶至东京进贡时的仪节。宇治至东京,全程四百多公里,“茶旅行”之展览行列,旅程每经一采邑,都有铺张之欢迎及奢费之盛宴。壮观之“茶旅行”,使日本人予饮茶以更高的尊崇。

《松下煮茶图》是一幅山水画,画的中景是一片倒泻的瀑布,走上去经过三个断桥,沿着溪谷,深入远山。在画面左下端,一个隐客盘膝坐在一株大树下弹着琴,好像山水都是他的知音。旁边有几个茶客在煮茶,等待着享受茶的天然美味。玩弄此种秀笔笔风的东洋画作者,不打听也知道是冈田米山人。《松下煮茶图》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与茶有关联的位于堺市南旅笼町南宗寺内的实相院茶室和京都府乙训郡大山崎町的妙喜庵茶室,这两座有名的艺术建筑,都被收录在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中。古代日本茶室朴素雅静,茶室坐落在园庭之中,周围有古木和常绿树。实相院茶室为日本著名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所建,茶室为一小庵,其中有一可容五人之茶室与一洗濯整顿茶具之“水室”,另有一供客坐待召请入茶室之“待合”及一连接“待合”与茶室之“路地”(园庭中之小径)。茶室外“路地”之布置非常奇特,用不正规状态的石块铺成,石块与石块之间稀疏间隔,园庭中之干松针、生苔之石灯及常绿树,暗示为“寂”之精神,表现美和静的思想。

艺术家对于向自然界选取题材,有着极大的兴趣。18世纪,有一画家绘一《菊与茶》图,图示一日本绅士面对一盆菊花静坐,图之中心为一群美丽的女性,右侧廊下则为茶釜及茶具。

数百年来,中国及日本两国画家所作的采茶图、茶叶产区图及茶叶产制景象图很多,美国《茶与咖啡贸易》杂志的主编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在首页插图中,就选有我国清代画家所作的《福建武夷山九曲图》和《安徽绿茶产区图》。日本19世纪的画家所作的日本画一组,题材为制茶之全部过程,用墨水绘于绢上并着色,描绘茶叶产制中的每一个步骤,甚至包括最后的献茶典礼。此画现存英国博物馆。

18世纪,茶在北欧及美洲已成为时尚之饮料,于是一些画家常于此种新环境下描绘饮茶之景。18世纪中叶,德国奥格斯堡有一幅题为《恬静者》的图,画中绘一饮茶者,手执烟管,旁置茶壶,其神态中传出一种放荡不羁之感。

爱尔兰人像画家纳撒尼尔·霍恩(Nathaniel Hone)于1771年曾作一动人之饮茶图,绘其女之像。此少女穿灿烂耀目之锦衣,以皎洁如雪之花边织物披肩,右手捧碟,其上置一无柄之“茶杯”,左手以小银匙搅调其中之绿茶。

英国画家埃德旺·莫兰(Edwand Morland)于1791年绘一画作,描绘牛津街潘夫安茶馆包厢中饮茶之景。其中绘一冶容艳服之荡妇,从一浪子手中接取一小杯茶。在其前方桌上有一盘,盘中尽置当时之茶具。另一女子则在此妇耳边私语,似乎加以提示,可以看到其他包厢中之饮茶客。

苏格兰画家丹尼尔·威尔基(Daniel Wilkie)所作之《茶桌之愉快》,描写19世纪初英国家庭中饮茶之舒适状态。图示一铺白布之大圆桌,置于壁炉之前,二男二女方在饮茶,表现出满足之状。一猫安然蜷伏在炉前,更表现出家庭生活之情趣。

绘画艺术与茶有密切联系,现代摄影艺术与茶的关系更大,许多摄影师都以茶为镜头,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深为人们所喜爱。特别是在一些名山大川拍摄采茶照片,将山水峰岩、松竹花木和茶融为一体,越发给茶增添纯洁、和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