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敬茶|
英国文学家迪斯拉利(Isaac D'Israeli)1790年发表了《文学之珍异》一文,其中提到:“茶叶之进展,颇类似真理之进展;始则被怀疑,仅少许敢于尝者能知其甘美;及其流行浸广,则被抵制;及其传播普及,则被侮辱;最后乃获取胜利,使全国自宫廷以迄草庐皆得心旷神怡。此不过时间及其自身德性之缓和而不可抗之力而已。”
目前,茶已经成为世界普及的大众饮料了。人们喜爱喝茶,除了茶能生津止渴,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且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以外,更重要的还因为茶是纯洁、真诚、友谊、和平的象征。
“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的画面。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交友待客的传统礼节。唐代李郢有“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之句,宋代郑清之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之句,都说明了我国人民自古好客,不仅客来敬茶,还要以茶留客。早在远古时期,即便饮茶方法简陋原始,调制出的味道苦涩不适口,但作为药用的茶,也有被用来款待宾客。《晋中兴书》谈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去看望陆纳,陆纳只备茶果。陆纳的侄子埋怨他的叔父不做准备,但又不敢去问他,于是私下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客人走后,陆纳责罚了他的侄子,并且说:“你不能给叔父增光,为什么还要玷污我一向所保持的朴素作风?”他认为,以茶敬客是俭朴素业的象征。晋哀帝(362—365年在位)的岳父王濛是一个有名的茶客,他每天饮茶,将茶放在宾客面前敬客,因茶味太苦,宾客多不敢多喝。
在唐代以前,人们已知道茶的功效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等,待客时,必先取出食品盘碟,再取出茶,以表心意。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逐渐成为全国各地普遍的饮料。
一千多年来,我国不论富贵之户还是贫穷之家,不论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都爱好饮茶,饮茶不拘时间,昼夜都可以任意取茶供饮。在营业、交际、居家以及其他一切场合,都可以茶为应酬品。古时家中有客至,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寒暄一番,即以新泡的有托盖的碗茶献客,每人一碗,饮时先举起托碗至胸前,向在座者表示敬意,然后开始细啜慢谈。
客来敬茶,不但要选用好茶,还很讲究泡饮的艺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写了宝玉、黛玉、宝钗到栊翠庵饮茶的情节。妙玉亲手泡茶待客,泡的是君山名茶老君眉,盛茶的是
瓟斝、点犀益,煮的是陈年梅花雪水,泡出茶来,自然是清醇可口,饮后令人心怡神爽,非一般茶可以比拟。
古人对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的说法,仔细琢磨,其中确有几分道理。有人经常在闲暇时,捧上一个紫砂壶,一边沉思,一边慢饮,不消说饮者饮得出神,旁观者也觉得有一种意趣。三两知己,久别重逢,一边喝着芳香的浓茶,一边促膝谈心,窃窃私语,倾吐句句真情。如果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至于七八人一起饮茶,那往往是高谈阔论,一片喧哗,在座者斟大杯,饮满口,多用以消暑止渴而已,谈心就不太可能了。明代湖州司理冯正卿,嗜好茶,曾著《岕茶笺》,对岕茶待客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饮齐茶的,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则一壶,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因为壶小茶香不易涣散,茶味不易耽搁,而且茶中的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恰到好处时,一泻而尽,才能领略到茶的真味。
我国不论哪一个民族的人民都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好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宋时的杭州,每年立夏之日,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直至今日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江南一带,每逢新年佳节,以“元宝茶”敬客,即在茶盏内放两颗青橄榄,表示新春祝福之意。有的还在茶中加些菊花或者青梅子。新春佳节,在我国南北方的广大农村,客人来访时,主人总要先泡茶,然后端上糖果、糕点等,配饮香茗,以示祝愿。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待客诚挚,尤尚民族礼仪。到蒙古包去做客,主人常常阖家出门躬身相迎,让出最好的铺位,献上最美的奶茶、点心。在云南布朗族村,主人总是以享有盛名的清茶、花生、烤红薯等土特产来迎宾待客。在鄂温克族牧场,主人按传统礼节必然向客人敬奶茶,吃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和驯鹿奶。景颇族见到过往客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邀回“帮吃”(就是请吃饭),喝“烤茶”。在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苗族或侗族山寨,主人会让客人尝尝难得的“打油茶”。如果到藏族人家里做客,主人总是以酥油茶作为最隆重的礼遇来敬奉客人。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饮茶习俗。
饮茶,除了用于招待偶然来访之客外,也用于正式的宴会。当贵宾入门时,首先经过一番寒暄,然后主人献上茶饮,品茶后,再正式进餐,餐毕又继续饮茶畅谈。情深义重,借茶表达。
现代客来敬茶习俗多少有些改变了,特别是用具方面,比过去简化了。现在的茶具多数为有盖瓷杯或透明玻璃杯,来客人数多时,茶泡在大茶壶里,倾汤入茶杯,一人一杯,各自品饮。个别知己,又嗜茶者,也采用特制的小壶。泡饮的茶叶,一般有红茶、绿茶、花薰茶,考究的人家备有高级乌龙茶和其他各色名茶。如来客是北方的老年人,与其献上一杯美味的西湖龙井,倒不如泡制一杯普通茶香、花香兼备的“香片”;如来客是个青年,特别是妇女,与其献上一杯香高味浓的高山云雾茶,还不如泡制一杯香清味醇的毛尖茶或碧螺春,更容易赢得她的欢心。
自古以来,不但客来敬茶,还要远地送茶表示问候和敬意。知音挚友常因关山远隔,不能欢聚一处,共饮清茗,实为憾事。因而常有不远千里寄递新茶,以示深情的习惯。这不但今日有,在我国大量史料中也常能见到。唐代诗人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一诗就是一例。诗人在诗中写道:“满火芳香碾麴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对友人千里分享滋味的感激心情。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也有“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之句。
在我国名山大川的著名寺院中,都储备有自制的上等好茶,称为“寺院茶”。这种茶叶专门用来招待施主、香客及游览者。过去,在某些地方,当有客进院时,方丈和尚会根据不同的对象用暗语命人沏不同的茶。如在浙江北雁荡山的斗室洞、观音洞,当贵人或大施主来院时,方丈高喊“好茶”,端上的是一杯绝好的上等茶;普通官员或施主进院时,喊叫“茶、茶”,端上的是一杯中等茶;一般香客进院时,低喊“茶”一个字,端上的是一杯三等茶,但即使是三等茶,仍要比普通的雁荡山茶清心爽口。相传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有一次去某寺院,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经过交谈,方丈感到此人谈吐非凡,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再经深谈,方丈知道来客乃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忖了一下,含笑挥笔直书,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这是很有趣味而辛辣的讽刺之语。
古人认为,茶是至性不移之物。昔日,我国华南一带在订婚礼节中,以茶为示意之物;藏族以砖茶为订婚的聘礼;云南边界山区的少数民族,新婚夫妇合饮一杯浸于油中的“腌茶”所泡成的红艳茶汤,以表示未来生活美满。
日本人也非常尊重茶,常称之为“御茶”。日本人在饮茶中最大的贡献为其对茶礼的传承。直至今日,它的影响尚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百姓的生活中,主人仍以抹茶奉敬贵客。
在荷兰,当茶叶输入之初,茶价很高,贵族以外的人都不能饮用,只有少数富裕商人的妻子开始以茶待客。17世纪后期,输欧茶叶增多,茶价降低,饮茶成为荷兰全国的时尚之举。富有的家庭特备一处“茶室”,饮茶的宾客多在午后二时左右莅临,主人先以郑重的礼节接待,宾客都将双脚搁置在生火的炉上,准备饮茶。这时,女主人从嵌银丝的小茶盒中取出各种茶叶,请每一位宾客自己选择所爱好的一种,放入小瓷茶壶中,浸泡滚水,稍等几分钟,倒入小杯中供宾客饮用。至于饮茶用具,早期不用杯而用碟,饮时须咂吸有声,越响越好,以表示赞赏女主人的“美茶”。
英国人为世界最大的茶叶消费者,自18世纪开始饮茶以来,其对饮茶方法的讲究,西欧各国都无可比拟。全国无论男女老少,似乎都知道如何泡制一杯可口的好茶。英国人身边一般都备有茶,而且须为优质的上等茶叶,才会感到愉快。在英国社会中,每一阶层都有其特殊的饮茶习俗。上层社会的午后茶,为英国饮茶习俗中最显著的特点,午后茶也是友人聚会的最好机会。英国的火车、轮船,甚至飞机上都向乘客供应茶。伦敦的许多旅馆中,也有午后茶供应给住客及外来宾客;在剧院及电影院的日场中,家人、朋友也在休息时进茶言欢。
至于其他各国,如苏联、美国、法国、德国等,也将以茶敬客作为普遍的礼节。
【注释】
[1]《僮约》,汉朝王褒所作,记奴婢契约。后以“僮约”泛称主奴契约或对奴仆的种种约束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