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二:在道德教育中,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原则二:在道德教育中,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

就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

一方面,我国城市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父母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没有网友们讲得到位。这样,习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

而对于农村少年儿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信息依旧闭塞,对生活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乡土上。一些现代生活准则、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好品德,对他们来说,仍然遥远。因此,当老师们对他们讲要遵守一米线、尊重他人的隐私、要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乘电梯靠右行等等,这些习惯在他们的脑海里往往是空洞的。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在体验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对此,他作过很多精辟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