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分析
2004年1—4月份,赣榆县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审查批捕在校生违法犯罪案件4件,涉案未成年人10人,其中批准逮捕3人,不捕4人,建议公安机关改变强制措施3人,比去年同期上升400%,在校生违法犯罪日趋增多,犯罪形式多样化,作案手段成人化,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在校生犯罪的特点1、犯罪年龄结构趋向低龄化涉案的10名在校生平均年龄16周岁,其中最小的刚满14周岁,最大的18周岁。2、犯罪类型趋向集中化在校生犯罪的涉案范围较成年犯狭窄,他们的犯罪类型多集中为侵财型案件,伤害案件及隐私性案件,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其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财型案件占受案数25%,伤害案件占35%,强奸案件占30%。3、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较为幼稚笨拙,现在他们犯罪手段之老练与成年人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例如我县某中学初一学生樊某,今年刚满14周岁,因其爷爷对他管教较严便产生怨气,继而产生杀机。2月15日夜里趁其爷爷熟睡之机用砖头、绳索将其爷爷杀害,尔后用水将其爷爷脸上的血洗尽,又用稻草覆盖其爷爷尸体欲焚尸灭迹,当问他所做这一切时是否害怕,他说当时心里一点都不害怕、紧张。
二、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1、社会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影响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行为易受群体成员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控制消弱和受到破坏时,就会对人的思想行为起到负面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使我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类腐败现象也不断滋生,如贪污、受贿、拉关系、走后门,一切向“钱”看,道德水准下降,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对未成年人心灵的冲击、腐蚀是其犯罪严重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同时,由于社会管理机构对文化、娱乐等行业、场所监管不力,使得一些庸俗文化,带着暴力、血腥、迷信、色情、帮教邪派思想通过非法途径得以传播,在校生由于都是未成年人,他们模仿性强,自控能力差,往往抵挡不住诱惑,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例如张某,中考完后在家闲着无事,便去租个黄碟来家看,看后对片中的一些镜头挥之不去,一天看见邻居家的小女孩独自玩耍,便产生邪念,将小女孩哄骗到其家中奸淫,通过调查,在校生犯强奸罪100%的都是因为看了黄片、黄书。
2、家庭教育的缺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家庭是培养、造就社会栋梁之才的摇篮,相反,一个不良的家庭能造就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偏差,甚至滑入犯罪的泥坑,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重要的原因。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中有90%的都是受家庭的影响,总的来说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做错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采取打骂的方法,造成孩子的逆反和对抗心理。如李某,小学阶段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和老师对其日后考上重点中学抱有很大希望,但在中考时,却未能考上省重点中学。为此,父母对他百般呵斥,面对父母的埋怨责骂,便负气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游荡,并结识了一些不务正业的社会青年,从而走上犯罪道路。(2)是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严重创伤,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有的还因此引起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犯罪。例如张某,今年17岁,是某中学高二学生,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因其年幼时随外婆长大,平时与爷爷、奶奶感情不好,一天他父亲叫他去看望爷爷、奶奶,因此发生争吵,年轻气盛的张某一怒之下从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向父亲砍去,将其父亲身体多处砍伤。(3)是对独生子女过份溺爱,把他们“宠坏”了。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城市独生子女率约占65%,这些“小皇帝”从小娇生惯养,要啥有啥,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不良习惯,并普遍存在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理、性格特点。如陈某,他父亲是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板,他每个月的零花钱高达1千元,有时还不够,后来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境一落千丈,母亲给的那点零花钱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从此走上盗窃道路。(4)是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当前,很多父母为子女辍学、离家出走等问题所困扰,其原因多数是父母与子女不能很好沟通造成。有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和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对子女关心爱护不够;有的父母业余时间都用在泡舞厅、打麻将上,很少过问孩子的思想表现和学习娱乐,由于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对子女的思想、行为也无从了解和掌握,以致孩子变坏了也不知道。
3、学校教育的偏差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正规社会场所,它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而忽视、减弱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的学校甚至违反教育原则,以“分数”、“名次”为唯一衡量标准,人为地划分“快”、“慢”、“奥赛”班,一些教师对慢班的学生不闻不问,极大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加速了他们“破罐破摔”的对抗心理,甚至出现了逃学、早恋、抽烟、打架等不良现象,而学校往往视而不见,殊不知,这些不良现象往往成为犯罪的隐患,据统计在校生犯罪中绝大多数都有不良行为。
三、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对策1、净化社会环境,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社会环境不仅对成年人,尤其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大,因为未成年时期的认识能力,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和抵御外来诱惑能力均很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故很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性、风气的影响和诱惑。如今社会上的黄毒赌仍严重存在,这些都是腐蚀学生的污染物。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正当竞争,社会上存在许多非法交易和阴暗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诱惑,故整顿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是当前预防学生犯罪的重要一环,必须抓好,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彻底根除滋生学生违法犯罪的土壤。2、积极发挥家庭教育职能,防微杜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方式及内容,而这又与家长自身素质息息相关,现阶段,相当部分家长的素质并不很高,少数家长的素质甚至很低,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容易导致他们作为发生偏差。因此,作为家长应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家长应该用自己的言行、身教来教育、引导未成年子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不怕挫折的优良品质,同时家长应有意识地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主动与子女作朋友,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地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处理,防微杜渐。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的品德的塑造、气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等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当把住家庭影响这一关。家长一定要品行端正,为子女作出表率,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关心教育子女,增强爱的目的性、教育的自觉性,做到爱教结合,爱而有度,既不能百般溺爱,又不能简单粗暴,而是宽严得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爱心,不致于产生抵触情绪。3、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彻底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人品教育,要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以及青年期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这样他们将来才会成为一名对祖国有忠心、对社会有爱心、对家长有孝心、对他人关心、对自己有信心的高素质公民,才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和精神垃圾的毒害,要把智力教育与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尽快改变在高分、升学“指挥棒”下运转的教学体制,学校应对双差生倾注更多的关怀,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避免发生逃学、辍学现象,防止他们过早流失社会。另外,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咨询,以增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帮助克服和纠正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培养自信、自强、热爱生活、乐观处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在校生违法犯罪一定能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