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危机”的多重起源
如果说传统道德在未成年人群中的没落还存在着某些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因素的话,那么发生在精神领域的另外一些问题却意味着真正的危机,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和解读。它们包括:
1、与现代化有关的道德危机
现代化会导致传统社会的解体。在中国,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主要是家族、皇权等维系社会各个细小单位之间联系的纽带被逐渐冲破;而在20世纪后期的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冲击的对象变成了官僚权威、单位体系甚至家庭等社会结构中的支柱性力量。这种冲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既有的政治权威和社会权威被大大削弱,前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轻易就瓦解了。
社会细碎化会带来很多问题,如信仰幻灭、家庭解体、国家权威受损。这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通病,但社会不见得会因此而崩溃,因为成长起来的个体意识也许更加强大。
拿家庭解体来说,高离婚率曾经被作为现代化的负面后果,也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一种后果而广受批评。但事实却是,离婚率较高的西方国家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他们在高离婚率的状态下也生活得正常,而且其道德水平也没见低到哪儿去。即使在中国,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功也告诉人们,“单亲孩子”同样可以拥有辉煌的未来,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
2、与全球化、文化断层有关的道德危机
在精神和道德领域,全球化的建设性作用有限,而且总是带来文化上的根本性冲击。这也是一个国家身处开放时代的代价。许多伊斯兰教国家就一直把他们本国的道德问题归咎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第一次海湾战争后沙特阿拉伯的妇女可以开车兜风、不带面纱、甚至国内有了电影院,这些都在伊斯兰世界引起了轰动和仇恨,认为这是伊斯兰的道德所不能允许的。这种不同道德理念之间的冲突将长期存在。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梦想着回到古老的伊斯兰教法时代那种“纯洁”的生活中去,摒除西方的影响。
此外,全球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对比更加强烈,社会心理失衡在所难免。以前只在传说中听过的生活,如今在电视屏幕中近在眼前。就像城市化把许多农村青年突然拉到了一个他们从未想象到的世界里,羡慕、妒忌、不平、歧视等情绪自然应运而生。所以,虽然全球化使得各个社会单位之间沟通联系更加方便,但事情总是双面的,在彼此接触机会增多的同时,爆发仇恨冲突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全球化的弱点还在于它还没有建立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全球性价值。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其后果就是一切道德和价值皆处于危险之中。
不过,在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机会与全球化直接对撼,而是早已被后起的革命道德扫荡出门了。只有当革命道德因为“文革”而受到冲击时,一种真正的道德真空、文化断层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3、与教育有关的道德危机
传统道德教育是把人当作政治工具来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似乎又在犯同样的错误。只不过权力崇拜在某种程度上转向了金钱崇拜,道德要求也越来越世俗化。所谓未成年人的道德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就包括了拜金主义、缺乏信仰、道德冷漠等。应该承认,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了一个用金钱指标、世俗生活来“去政治化”的过程,较少提倡把人当作政治工具来培养了。不过话说回来,把人当作经济工具来培养比把人当作政治工具来培养又高明到哪儿去呢?
4、与制度有关的道德危机
制度对道德的塑造至关重要。如邓小平所言:“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我们总在抱怨社会风气不好,总是要“宏扬正气”,可是在当下社会,“正气”却缺乏起码的制度保障。
目前,群众举报成为反腐败工作的主要线索来源,可是有多少举报信石沉大海,又有多少举报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如轰动一时的程维高案?许多机构以种种借口打压主张正义、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民众,排斥舆论监督,阻碍对正义和良知的激发,这一切都直接导致道德成本高企。应该说,群众是有着基本的正义感的,但当一个普通人明白讲道德是需要付出成本、付出代价的时候,他还能毫不犹豫地这样做吗?当整个社会缺乏正气的时候,未成年人的正气又如何培养得出来?
5、道德领域的恶性互动
前不久毕业大学生欠贷不还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招来一片指责之声。银行更是威胁要“更加慎重”发放助学贷款。其潜台词无疑是更多的学生将会被排除在助学贷款的门槛之外。
学生欠贷不还,当然是没有信用的体现。然而,在中国,高昂的教育收费压得许多学生喘不过气来,每年数千元的学费、住宿费以及其他不菲的生活费,对低收入家庭来说,相当于他们全家人的开支。教育收费狠狠地敲诈了学生,反过来又以“助学贷款”的形式把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推给社会、政府去负担,这又体现了哪门子的道德?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并不是凭空建立的,也不是凭空崩塌的。当一个部门、一个人只为本位考虑而不遗余力地去榨取他人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狼对狼的关系”。学校——学生——银行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道德上的恶性互动,最后导致每个群体都受到伤害,每个群体的道德水准都要下调。道德阵地的连环崩溃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