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与新社会
开放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学业压力、高考压力的增加,是当代社会未成年人生存的现实环境。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几十年来没有更多新鲜内容注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为一旦道德教育不依存于日常生活,就会脱离日常生活的体验,变成一种非常态的、外加的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全新的道德体系,它只能在一个全新的社会得以生长。
几年前一位教育学博士去美国进行研究。他原本抱着对中美德育教育课进行比较的想法。然而,到美国他才发现,美国人根本没有所谓的德育教育课。半年的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我们的一些专门的德育教育,效果究竟如何?事实上,“美国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可以体现其德育的成功。美国家庭的屋前屋后一般都有小动物,孩子们和小动物相处得非常的和谐,非常爱护它们。”
美国的学生从小都要参加公益性的社区服务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真实可靠的同情心,也使学生们对自己所在的社区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爱护,增进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公益心。
既然未成年人也是在社会生活中成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建设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公民社会应该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一些最重要的公共美德——合作、互助、友爱、正义感、责任感、公共意识都只能在社会中、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得以形成。
政治学者认为,公民社会的建设应以权利建设为起点。甚至可以说,没有权利就没有道德。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是道德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一个社会只要求它的公民承担义务而拒绝保障他们的权利和自由的话,那么这种道德要求本身就是邪恶的,反而会使真正的道德无从谈起、社会责任感也无从建立。一个人也只有在能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此外,在公民社会中,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起着随时净化社会空气的巨大作用。许多腐败、官僚主义等恶行除了靠强大的民意监督从而带来机构的自我监督外,别无有效措施。公民教育还是其他专制社会、封建主义道德教育的天敌,也是与专制者争夺青年、争夺未来的有力武器。
新的道德只能通过新的社会来培育。公民社会通过机制安排、民主监督、公民教育和个体负责等方式催生公共道德。这个道理很大也很简单,但问题是由谁去建设这样一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