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
我国教育界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合作提高学生的素质并无疑义,认为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强化教育效果。有些学者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或“三结合”的理论。本文在确认“一体化”、“三结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试图探讨三方面合力的切入点和三方面各自的特殊使命,以求使这种理论更臻完整、科学。
三方共同的切入点:蒙以养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当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应当具有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质。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从何做起呢?简单地说,我们应从头做起——从小孩子的教育做起——蒙以养正。道德教育始于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蒙以养正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先导与基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道德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就在蒙童身上,共同的使命就在于教他们如何做人,首先是如何做子女和孙子女,如何做兄弟姐妹。
学校的特殊使命:指导。家庭道德教育如此重要,似乎不应该有多大疑义。那么谁来进行这种教育呢?道德当然是“第一任教育”。一个很不情愿又不得不作出的结论:目前我国大多数家长不能承担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他们大多不知道如何教育。人们不是在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吗?其实首先要“救”的是父母,如果父母“救”不上来,能把孩子“救”上来吗?“救救父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谁来救父母?答曰:舍学校其谁也?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人做人,其次才是教人学问。而做人又首先是做儿子、女儿、兄弟姐妹,要是连儿子、女儿、兄弟姐妹都做不好,怎么能做个好的社会成员呢?
家庭的特殊使命:参与。家长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绝不是消极被动的,家长应当主动参与学校的某些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一是访问学校。二是家长联谊会或称家长——教师协会。三是继续教育子女。
社会的特殊使命:调控。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社会应在下述三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坚持正确导向。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弘扬高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社会有关部门组织的某些抽奖活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尖锐冲突,与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相去甚远。第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本地历史文化纪念地。组织当地老干部、老党员、劳模、英雄给学生作优秀事迹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