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梦依然无恙

所有的梦依然无恙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如果我们国家的未来都是由一些在心灵上千疮百孔的“栋梁”来支撑的话,那确是毫无希望的。但如果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得承认,目前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绝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糟糕,至少不必担心国家的大厦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崩塌。

我对这些“未来主人翁”的道德前景仍抱有乐观和信心,是考虑到如下因素:其一,他们的道德状况还是要比成年人好得多;其二,他们远非新中国历史上道德最败坏的一代未成年人;其三,他们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社会问题,而不纯然是道德问题。

平心而论,中国的未成年人道德状况最糟糕的时候决不是现在。“文革”时期那被谎言、迷信、个人崇拜外加鄙视科学知识所培养起来的一代人,其道德危机更大。在青少年时就曾经辱骂反革命父母、鞭打老师、告密、彼此内斗,甚至打死人等行为是很多人都羞于启齿但却实干过的。其不道德程度和危害决不是现在的青少年能够望其项背的。不过虽然那时的道德比现在还要不堪,可也没见国家亡在这一代人手里。反而他们都成了我们时代的中坚力量。所以我觉得更要相信今天的年轻人成长和自我更正的力量。

此外,如今大加挞伐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强调思想教育等举措,表面上力道很足、热热闹闹。但说实话,用这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是南辕北辙。因为未成年人不像成年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他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他们的行为动机一般来说是纯真的,他们的过失也不能轻易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就像全世界的青少年一样,他们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社会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当然,心理问题也足以引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症结一旦得不到有效排解,便会出现自卑、损害健康、攻击他人、自杀等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东地区1600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69.5%的青少年觉得工作、学习压力大,逾七成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有73%的人都因心理压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近日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也许这些才是导致未成年人种种不良现象的主因。

对于教育者,乃至更多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究竟是把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看作是病人,还是坏蛋?如果是前者,我们的处理方式就决不应该是现在这样—指责加灌输式教育。在教育学上,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但现实却是:社会对于他们在文化断裂年代的心理问题并不关心,反过来简单指责他们道德败坏,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接触到事情的真相,在道德上也是可疑的。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不能不有如下问题:一、未成年人的道德危机是否被过分夸大?至少未成年人并不比成年人更加不道德,如果说有谁更需要道德建设的话,是成年人而不是未成年人,我们不应把脏水泼向比我们更纯洁的孩子;二、成年人通过指责未成年人的道德从而获得某种道德优势或话语权是可耻的,我们更应该反省自身;三、所谓的道德是谁定的?我们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给没有话语权的未成年人,而不关心他们的真实评价,难道这就是道德的吗?四、我们真的关心我们的孩子吗?他们是真的道德败坏了,还是因为我们这个不健康的社会环境而患上了心理疾病?我们的“思想教育”是他们的对症良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