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的低速发展期(1971~1980年)
美国经济自1969年开始进入滞胀期,一方面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就是由于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在70年代初明显减弱。由于美国美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5]的崩溃,导致全球经济体系陷入混乱。在这个大背景下,为高科技产业代言的科技园区,在尚未具有自主推动力并与所处经济脉搏同步的基本前提下,也放慢了发展的速度。
这一时期,各国各地区的科技园区建设数量相对于之前来说,没有太大起色。但仍有新的科技社区涌现出来:1971年,比利时Lovain-La-Nenve科技园建立。该园区位于比利时Lovain(鲁汶)大学新校区内,占地210公顷。4年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决定组建艾弗尔科学园。1972年,英国赫利奥特瓦特大学科技园成立,园区位于爱丁堡的郊区,占地约20公顷,园区主旨明确为技术研发,不进行大规模生产制造。1973年,韩国以日本筑波科学城为参照,在汉城南部大田附近,开始建设大德研究园区,园区占地2750公顷,主要用于技术研究及支持。1974年,法国创办里昂新兴产业区。197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北部开始建设切斯达电子城。由于该地区已有电子仪器制造基础和吸引力,因此该电子城自开始建立之初就吸引了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一批电子公司入驻。1977年前后,加拿大的科技园区建设比较出色,先后建有萨斯卡吞研究园,以及由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支持设立的发现基金会建设的一批校园式研究与发展园建成。同年,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开始酝酿筹建瑟尔蓬科学园,这个园区的建设是以总统令的方式推动的,可见其受重视程度之高。1978年,建设科技园区的热潮席卷巴尔干半岛。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科学区开始建设,该科学区由政府及大学提供指导,并由企业集团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里雅斯特科学区占地30公顷,特别强调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同年,经过5年建设的大德研究园区,接受了第一批研究所和大学的入驻,开始正式启动。1979年,苏格兰硅谷雏形初现,该园区类似于美国的128公路,主要指英国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两市以及之间的高速公路地区,该园区以电子工业见长,是除美国硅谷外世界第二大电子厂家聚集区。1980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投资创建了北卡电子中心,主要发展微电子产业。
在这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建立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洗礼,以外贸加工和依靠进口的密集能源型经济发展方式宣告失败。之后,台湾提出包括高端机械及资讯工业在内的十大工业振兴计划。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台湾在1973年组建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1976年,该院借鉴美国硅谷经验,提出筹备新竹科学工业园区,1980年12月,园区正式成立。园区自成立之始就明确了产业定位——重点发展半导体生产和电脑整装,历经多年而定位不变,使得台湾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半导体和电脑生产基地。
这一时期,各国各地区开始重视科技园区建设的理论研究。比如,1972年法国政府设立“园区整治、配套部际领导小组”,用以监督保证园区建设质量;1973年韩国政府科技部提出学院城市建设构想,初步构架了院所及高校、住宅和社区服务与开放空间共存的思路;加拿大政府通过成立基金会、意大利通过企业集团等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园区建设;苏联在酝酿舒瓦洛沃科学城的过程中,利用了技术经济论证和总体规划审查方式;日本通产省为了应对全国多地区建设科技园区的申请,成立了专门的“90年代技术城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技术城建设和发展规划;我国台湾地区在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时,首先成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负责园区的筹备和日常管理。这些创新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的制度和机制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体上,从出现到1980年,科技园区从点到面缓慢发展。到1980年,全球大约只有50个建成的科技园区,分布在13个国家和地区,其分布情况是:美国24个、加拿大6个、法国5个、瑞典2个、英国2个、比利时4个,这6个国家共有43个科技园区,占总数的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