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概况
中关村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位置概念,它由“一区十六园”(下文专述)组成,分别位于北京各行政区内。园区总面积48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超2万家,2017年从业人员达262万人,企业总收入5.3万亿元。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的1/3以上,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关村的产业及空间布局日趋科学,产业聚集和行业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截至2017年底,示范区增加值达到4227.7亿元,在北京市总增加值中的比重为21.7%,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8%。中关村从创建至今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一)自发起步期(1980~1988年)
图19 中关村科技园区区位图
图20 1984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两次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中国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在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形地区,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
在这一阶段,《经济参考》1984年4月4日发表了题为《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把它建成高技术密集区》的通讯(见图21)。通讯中提到,中科院赵文彦、陈益升、柳怀祖、唐世耀与马幼芬等五位专家明确建议将中关村地区建成高技术密集区。
图21 《经济参考》刊发关于中关村发展的文章
(二)主导开发期(1988~1999年)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并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范围。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由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1994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将丰台园、昌平园纳入实验区政策区范围。1999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试验区区域再次调整,将电子城、亦庄园纳入实验区政策区范围。从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
(三)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原则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中的《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8月10日,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决定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06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第五批通过审批的20家国家级开发区(2006年第3号)。调整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面积为23252.29公顷,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德胜园(含雍和园)、电子城(含健翔园)、亦庄园(包括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园区和通州环保园区、石景山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形成了“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
(四)创新发展期(2009年至今)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定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划定的其他区域等多园构成。”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