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概况

一、园区概况

图35 筑波科学城规划图

科学城概念的提出和初期规划参考的是原苏联的“西伯利亚科学城”,而且在开始建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按照科技卫星城的概念来进行建设的。园区建设主要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基地,二是应付和减轻东京过度拥挤的环境。园区坐落在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东临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由茨城县筑波町、大穗町、丰里町、谷田部町、樱村町和茎崎町共6个村镇组成,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目前拥有300多所国家级研究与试验机构和大学,是日本最大的科研集群地。其中著名机构有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理化研究所、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以及国立筑波大学等。2万多名日本科学研究人员和7200多名外国研究人员在此工作。[119]

图36 筑波科学城实景图

筑波科学城包括两部分区域,一是研究学院地区,二是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从科技园区的角度来看,可以划为园区范围的,应是研究学院区,这部分区域占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研究学院区根据用途分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研究和教育设施区三个区域,主要有中心大厦、购物中心、汽车终点站、泊车大厦等建筑及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中心标志性建筑有筑波中心大楼、筑波会展中心、筑波公共图书馆、筑波文化中心、筑波艺术博物馆等。筑波会展中心是筑波最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建筑,它拥有一个能容纳1258人的主会议厅,并配备了一套多语种同声传译视听系统。筑波科学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酝酿初建期(19631980年)

日本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1963年,日本政府批准建设筑波科学城。当年9月,日本首都规划委员会提出了新城规划基本构想的NTV方案。1965年7月,日本住宅公团[120]具体制定出台了第一次新城总体规划方案,该方案在听取政府各厅省、研究所、大学关于“筑波未来发展的‘硅谷模式’的意见”后,于1966年2月,经修改出台了第二次新城总体规划方案。然而,此项规划早在1963年新城规划基本构想公布时,就遭到了当地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后经多次协商与长年交涉,方案制定方缩小了原方案的用地规模,同时强化了建设的可实施性,综合第一、二次方案,于1967年4月出台了第三次新城总体规划方案;最终,于1969年4月,编制出了现今范围的南北细长的第四次新城总体规划方案。1970年,日本颁布《筑波科学城城市建设法实施令》,加快推进园区的开发建设。1973年,筑波大学成立。到1980年,园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入园的国家研究机构只有43个,迁入的工作岗位达到9000多个。在当时,园区的建设和机构入园比较缓慢,“当时,该地区居民反对在此征地,被迁出东京的工作人员都认为自己被抛到野外”[121]。园区表现出的阶段特征是:偏重科研开发,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知名度低,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

(二)缓慢发展期(1981~1990年)

1984年,日本政府通过了《高技术工业及地域开发促进法》,推动日本内陆地区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方向发展。1985年,日本政府为了推动园区发展,在筑波举办了国际科技博览会,日本各地政府、企业和大学机构也开始纷纷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园区比较快速地成为科研人员聚集、科研设备先进、科研资金雄厚的科学城。1985年当年,筑波总人口已经达到14万。然而,园区在政府主导下,仍以基础研究作为主要方向。在筑波科学城创设了研究所的日本得克萨斯仪表自动化公司董事长生俊驹明说,以“官”为主导的“产官学”之所以难于联合、涌现像微软公司那样的新型企业,“是因为筑波离东京太近,不是风险企业生育发育的理想之地”。原筑波大学校长江崎于玲奈指出,“国立研究所和大学的科研人员缺乏创办风险企业的意识”。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英树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官厅条块分割”这一弊端。[122]不过在这一时期,与园区发展配套的城市综合功能已经搭建得比较完善。

(三)转型发展期(1991~2000年)

直到1993年,日本政府在耗费2万亿日元的情况下,才彻底完成了各科研机构入园的工作。然而,经历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筑波科学城,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突出表现在园区的主导产业正在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对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敏感的外资企业行动更为果断,英国ICI(日本)化学公司、美国法尔马希尔医药公司等从1995年起就先后溜之大吉,陆续关闭了设在筑波科学城的研究所。”[123]园区在应对快速增长的科研人员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教育设施的匹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让筑波科学城终究变成了个“孤岛”,这让很多研究人员对筑波科学城望而止步。当然,园区在支持创新上也有一些亮点,比如负责信息交流和服务的中介组织,到1991年已经达到近100个。1995年,日本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于1996年确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规划》,将筑波科学城定位为信息、研究、交流中心。

(四)开放发展期(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认识到了筑波科学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而通过开放、合作需求突破。一是打造日本国际学术活动、科研交流中心,科学城内的教育、研究、开发机构也与日本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保持日益密切频繁的交流关系,在筑波科学城内召开的国际会议逐年增多,吸引的长期和短期国外研究人员与日俱增,以“筑波研究支援中心”“茨城沙龙”“筑波大学尖端跨学科领域研究中心”等机构为主体,超过100家非正式研究交流组织频繁开展研究交流、技术交流活动。二是大力发展国际领先的高新技术。在电子学、生物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信息工学、宇宙开发、环境科学、资源能源、地球科学、土木建筑、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中都发挥了发动机的作用。三是注重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向企业展示,给予企业某种灵感与刺激的准公共产品,在不违背知识产品专利保护的法律条件下,筑波科学城每年通过召开国际科技博览会、国有研究机构成果展示会,以及每年4月召开的科学技术周等活动,把科技成果反馈社会。”[124]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筑波科学城开始筹备机器人城市,目前已将“出行辅助机器人”作为开发重点。2010年,筑波申请的“筑波出行辅助机器人实验特区计划”获批,力求通过计划实施,将筑波发展成机器人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