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本是一个对科技和创新丝毫不感兴趣的人。不承想,在中关村工作学习的10年改变了我,让我开始关注领先技术、领军人才,开始关心科技发展的趋势,开始关心高科技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开始研究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开始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打造……

说起来轻松,但是真的要从心里改变,确实很难。我却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觉得,我站在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第一线上。自有想法始,到今日成书,其间的努力和艰辛自不必说,确属应该之付出。10年恍然一路走来,我倒是好想感谢几个人。

第一要感谢的,是引导我兴趣改变的导师——许强先生。我们几个都尊称他许老师,虽然没有在校园里正式作为学生听他的课,但是在工作中却每天都在以学生的身份聆听他的教诲。简单几页纸的报告、说明,要层次鲜明、脉络清晰;短短千把字的讲演稿,要主题突出、观点明确;20多页的工作报告,要找准亮点、摆出问题、分析形势、落实部署。更重要的,是许老师对工作的尊重。我们的工作涵盖科技创新和服务的方方面面,涉及金融、园区、投资多项业务,对于每一个决定和安排,我在他身上都感受到了不断学习、不耻下问的态度和精神,这也激励着我更要铺下身子从低处做起,不敢有丝毫的浮躁和凑合。“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先生教导,终不敢忘。

第二要感谢的,是促使我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汪寿阳先生。先生乃当今管理学大家,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有幸与先生交流,只一次,就坚定了自己要继续学习深造的决心。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之大,超出预期。我经常跟周围的朋友说,这次博士深造,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知识的不足,授课老师们的每一句话都不想错过。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在学院2018年毕业典礼上,关于学校、学院、学科及学识的先生之问,深深震撼了我,也让我更加迷恋这次惊喜的学习之旅。

第三要感谢的,也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妻子。不经意间,我们结婚已经13个年头了。从当年的两手空空,到今日的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其间经历虽说平淡,但也精彩纷呈。无论是顺境逆境,她都做了那个我背后最坚强的支持者以及最冷静的参与者。我可以继续学习、工作加班的前提是,她以单薄一肩挑起了整个家庭,一步步向前。

当然,要感谢的,还有不断映入眼帘的一群一群的人,这其中有父母,有老师,有同事,有朋友,甚至还有不经意帮过我的素昧平生的人。

那么,安静地做学问,认真地做工作,快乐地做朋友,更要与家人其乐融融……这应该是对自己的期许吧。

徐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