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原则

一、规划原则

(一)提高科技园区土地开发强度,提倡紧凑布局

新城市主义认为,要成为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对科技园区而言,要促进园区内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必须提高园区密度,打破空间分割和隔离,缩短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这就需要适当提高园区容积率和紧凑度,缩小街区尺度,以分散适用的小绿地取代大而无用的大草坪,为园区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奠定空间基础。

(二)倡导公交出行,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系统

公共交通和步行对促进社会交往非常重要,为了减少私人汽车出行,首先要大力发展连接市区与园区的快速公共交通,并以公共交通站点为起点,设计步行景观轴,使办公、商贸、休闲、游憩、交通等各种功能相互串联,强化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和步行过程的愉悦性。有条件的园区尽可能规划建设地下交通环廊,连通各主要建筑物地下停车场,实现“道”“街”分置,地面以“街”为主。

(三)促进功能复合,实现土地的混合使用

首先要平衡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适当增加园区居住用地,具体比重可根据园区规模和园区区位而定,以此促进职住平衡,促进科技园区从单纯的工作区域向综合型的创新型社区发展。其次是要扩大产业用地的兼容性。随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科技园区产业用地的排他性越来越弱,兼容性越来越强。扩大产业用地的兼容性,可进一步增强园区规划的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也可进一步促进园区土地的混合利用进而促进创新主体的多元化。

(四)积极构建第三生活空间体系

相对于第一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和第二生活空间(工作空间)而言,公共交流空间是第三生活空间。创新主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社会关系和网络的建立很大比重是在第三生活空间完成的,它不仅对科技园区社会资本积累至关重要,还由于它促进缄默知识的传递进而直接促进创新。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第一生活空间和第二生活空间逗留的时间会减少,第三生活空间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因此要积极构建“人性”“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的商业、娱乐、餐饮、游憩、休闲等第三生活空间体系。

(五)实现科技园区的生态化

园区的生态化不仅带来环境效益,而且也是提高园区创新环境的重要支撑。高技术人才偏好优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