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概况
图48 1985年的慕尼黑园区区位图
园区始创于1984年,初始面积仅为2000平方米,到1990年扩展到4000平方米,并于1992年开始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园区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建设,产业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再移植到其他地区,重新打造一个园区。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绿色食品科技园、信息产业科技园以及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电器产业等,都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有密切关系。
园区除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之外,十分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和扶持传统产业的发展,制定鼓励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园区建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其政策导向主要是针对市区规划建设而言,因为慕尼黑的城市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扩展,导致一些传统工业为保其生存不得不搬出市区。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打造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采取降低地价的方式,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并由政府出资,为提升传统产业搬迁效率,提供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把传统产业在调整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图49 慕尼黑科技园区一瞥
为促进园区发展,慕尼黑市专门成立了园区管理招商中心,隶属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代表政府对入园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管理招商中心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每年保证有10个新的公司入园,并保证科技孵化楼的入驻率保持在80%以上。
园区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包括:
(一)政府重视
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在制定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就特别强调:发展民用电子机械产业比发展原子弹更重要。经过不懈努力,德国在计算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产业化水平已与美、日相当。但德国政府在高技术开发方面主要是放手让企业开发,也就是以民间和社会力量及其投入进行开发为中心。这种开发进程虽然比政府单一的开发模式更有活力,但民间企业害怕承担科技开发的风险,也有过于慎重和开发进程较缓慢的不足之处。对此,德国政府于20世纪末期在34个工业部门设立了96个联合研究会,将研究成果在整个行业推广使用。1999年德国政府投资4.5亿马克,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发展。德国政府还明文规定,政府投资的大学必须同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加快了科技开发速度。
(二)政策优惠
如通过降低房屋租金和科技孵化中心的条件鼓励高科技企业入园开发,凡交得起半年租金者均可入园注册成立公司。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成熟与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中心规定凡进入孵化大楼的企业,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之后,必须搬出孵化大楼创办新的科技工业园。
(三)切合实际的园区发展节奏
园区在开建之初,并没有过度强调园区面积,而是注重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根据园区产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增量。同时,园区在推动技术研发的同时,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园区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已经建设了两个小企业工业园,能够提供近1.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
(四)产业与人才相对集中
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是欧洲半导体产品重要的制造中心,几乎所有的大型半导体产品制造厂商都把他们的欧洲总部或者市场销售总部放在了该州。而慕尼黑聚集了该州75%的半导体产业,有600多家公司生产电子元件和系统。另外,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名校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均与园区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