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其他的科技园区

五、英国其他的科技园区

(一)诺丁汉科技园(Nottingham Science Park)

20世纪末,英国政府提出“城市复兴”战略,于2005年选定了6个“科学城”,以科技创新振兴国家经济。位于英国东米德兰地区的诺丁汉就是其中之一。诺丁汉原有的海菲德科技园(Highfield Science&Technology Park)由市议会与诺丁汉大学在1984年合作创立,总规模近114万平方米,其规模、设施和环境条件如今已无法与“科学城”的新要求相匹配。为吸引高科技和知识型企业并为其提供优良的设施条件,诺丁汉市启动了一系列的复兴开发计划,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老科技园的扩建工程。为此,该市东米德兰地区发展署牵头,组织相关单位组建了“蓝图”多方伙伴关系机构(Blueprint Limited Partnership),由其承担扩建工程的开发工作。为了更新企业形象并区分新老科技园权属、管理模式的差别,新增建的这一部分改名为“诺丁汉科学园”。该园区于2005年启动建设,工程总投资约5000万英镑,选址于老科技园西邻一处废弃的垃圾填埋场,加上纳入统一规划建设的凯斯学院丰田研究中心,占地4.86公顷,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54]园区是英国最大的生物科学创新中心和孵化器。园区内的产业涵盖从药物检测到动物癌症等方面的一系列生物科学研究。

图15 诺丁汉科技园规划设计图

图16 诺丁汉科技园实景

诺丁汉科技园是英国第一个可持续的运营园区,被称为“绿色科技园”,是全球范围内园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经典。园区前身是一处废弃的垃圾填埋场。设计师采用“扩大自然”的理念,在园区中间设计了贯通南北的中央湿地景观带,连接并扩大了南北两个水面及绿带,形成重要的野生栖息地。园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的耐受性,设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氧化碳减排60%、建筑采暖低能耗等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技术标准和措施,具有可持续、人性化等特点。园区建筑使用高回收率的环保型材料,并拥有自然排水系统。其建筑空间灵活分隔,利于人们高效工作,加上免费无线上网,共享会议室、接待室等,满足企业需求,提高空间使用率。

园区鼓励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采用车行外围、人走中央的交通组织方式。园区营造了高品质的步行景观,步行通道是在湿地上架起的睡莲型木质浮桥,在芦苇丛中蜿蜒曲折。该园区入选“英国2008年度绿色奖”和年度复兴项目,其中的1号楼获“米德兰物业奖2008年度设计主导项目奖”。

(二)苏格兰“硅谷”(Silicon Glen)

园区位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Edinburgh)与第一大工商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之间的狭长地带,长约130公里,宽约50公里。园区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成为全球高科技电子厂商选择的热门地点,到2002年已经聚集了500多家电子厂商(其中158家为跨国公司),主要涉及电报及电话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等电子工业。“从电脑相关产业的IBM、康柏电脑、鸿海精密及英业达,到引领下一批知识产业革命的公司如摩托罗拉、网康(3Com)及升阳电脑等通讯业者,再到推动电子产业科技前进的半导体业者信越半导体(Shin Etsu)、NEC、美国国家半导体、美光(Micron)等国际大厂,苏格兰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地区。……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与资源累积,苏格兰已经在半导体、生物技术、光电科技、微电子、电脑软件、多媒体、食品以及石油与天然气等八大产业上完整发展。”[55]

园区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即从Ferratni公司[56]决定在该地区投资设厂开始。50年代,电子工业开始发展。60年代,该地区的造船、钢铁及煤炭等行业开始衰退,地区经济亟待转型。70年代,北海油田的开发和电子工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从此以后,电子产业占据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2002年前后,园区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园区内的企业和机构所拥有的工程师数量达到了17万名。当时该园区供应了整个欧洲12%的半导体,占英国总产量的88%;欧洲品牌电脑的40%来自该园区;欧洲50%的自动柜员机、全球20%的银行用机器也产自该园区;该园区是欧洲当时最大的通讯产品供应地,拥有欧洲第二大软件市场。[57]与硅谷有所不同的是,园区的地理四至概念相对松散,众多企业分布在其狭长地带中的众多小城镇里,周边的自然环境及配套相对较好。

与爱尔兰相似,苏格兰“硅谷”注重品牌营销。在20世纪70年代,苏格兰发展署为了发展电子产业,派出大批人马到美国去参观访问并吸引投资。同时还在美国设立了两个办事处,后来又在布鲁塞尔和东京派驻了代表,专门招揽外资。1981年,当地政府设立了苏格兰投资发展局,统一进行投资及项目落地的全套服务。该机构作为官方机构,在服务过程中非常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意识地引进园区最需要的产业和企业;提供最优惠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设有专门的投资论坛,为园区和入园企业提供交流平台和业务咨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构在服务时设计了绿色通道,一次性解决包括土地、厂房、房租、营销市场、就业及员工子女教育等问题。

园区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了当时政府支持外,“该地区生产的产品进入欧共体可以免税,进入中东和非洲市场运费远比北美或远东便宜”[58],还因为具有便利的交通、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等硬件支持。另外,苏格兰地区的教育和风险投资是亮点。在教育方面,苏格兰是全球受高等教育人才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格拉斯哥大学、但丁和爱丁堡大学等13所高校的研究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工程人才方面,苏格兰是欧洲比例最高的地区。该地区的教育导向明确,与企业的结合度非常高,很多小的科技园区就设立在学校内。Jabil Circuit公司[59]的总裁就曾提到,选择苏格兰作为向欧洲扩张的据点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专业多样而且雇佣相对方便的优质人才。在风险投资方面,苏格兰地区的科技投资基金较多,基金的设立发起人主要是当地的高校及成功的企业家,其对产业发展相对熟悉。基金主要用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苏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以及爱丁堡皇家协会等,都与园区内的企业有合作关系,包括合作研发技术、成果测试、技术商业化等。

不过,在进入21世纪后,园区出现了发展上的较大滑坡。随着东欧与中国市场的开放,园区工人的人工成本相对直线上升,平均一个装配线工人的工资大概是中国的10倍。80%的跨国公司撤出,1.5万人瞬间失业。苏格兰的制造业GDP从2000年二季度的增长2%,两年后骤降到-7%。另外,该地区的年轻工人不断流失,大部分到英国南部的伦敦寻找工作。为了解决问题,当地政府在1995年开始了园区改造计划,第一步是鼓励高科技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竞争力。为此,苏格兰商业委员会在企业、高校与社会资本之间搭建“桥梁”,开始帮助企业招聘工人。鼓励新设公司,每年投资超过5亿美元用于鼓励高校师生创业。到了2004年,苏格兰13家大学就设立了27家新公司。目前,园区正在逐步地恢复中。[60]

(三)牛津科技园(The Oxford Science Park)

园区位于牛津城中心以南约4.8公里外,位于西欧高密度研究和开发中心内,邻近科学园有60多个大学部门和科研单位。园区于1989年正式开始筹建,计划开发面积近15公顷,由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61]进行开发,同时学院被授权可以吸引风投按照50%的比例参与开发。“该园区在开发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在规划范围内划定不同的地块,然后分期分区开发,每个地块的面积从2000平方米到10000平方米不等。由于地块划分清晰,一方面确保了园区开发的秩序和整体景观的控制,另一方面增加了核心地块的土地价值。”[62]园内第一座投入运营的建筑为莫德林研究中心,始于1991年。

目前,园区已开发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聚集了60多家高科技企业,像日本的夏普欧洲研发中心、美国的IBM欧洲研发中心都先后在这里落户。园区内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计算机、通讯及环境科学等。“牛津科技园的强项在于生物科技,其中75%的企业是牛津大学孵化出来的,其余25%来自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牛津科技园项目经理Ian Macpherson博士提到。[63]牛津科技园最为人称道之处是成功孵化了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转移方面堪称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一家。

在园区的定位和运营管理上,郭晓娟认为牛津科技园有四点比较突出:一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宗旨。为此,园区成立了大学专利转化和管理机构,并由牛津大学工程系教授担任园区主任。二是规范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园区虽不直接参与投资,但是参与项目的筛选。园区与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了“科技园投资俱乐部”,为企业和风投机构搭建交流平台。三是强化孵化功能,制定合理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园区为大学师生创业提供机会,尤其在支持成果转化方面,如果转化失败,专利持有人可回到学校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四是设立高校创业基金,首创“工业和商业研究员”职位。其中,工业研究员由牛津大学专利持有人担任。商务开发研究员则要求是有丰富的科技产业经验和MBA专业背景的人,来帮助工业研究员进行项目谈判和商务运作。[64]

(四)曼彻斯特科技园(Manchester Science Park)

园区位于曼彻斯特城的南部,紧邻市中心,周边多条A字形公路及M字形公路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系统。此外,周边有多条重要铁路线路,例如Manchester Oxford Road Railway,Manchester Central Railway等,通往伦敦、谢菲尔德、利物浦等重要城市,园区距离伦敦仅2小时40分路程。园区周围有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曼彻斯特商学院和曼彻斯特中央医疗中心等教育研发资源,同时通过高速公路与剑桥、牛津两所大学相连,人才资源丰富。

园区开发建设始于1981年,由当地政府和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部门共同组建的开发委员会负责整体开发。1984年,园区第一栋大楼Enterprise House在夏天完工,园区正式开业,第一家入驻公司为当地的一家软件开发企业。经过29年的发展,园区已经从最开始的一栋独栋综合孵化器,发展到目前的拥有四个分园(分布在大曼彻斯特地区),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45家,主要从事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以及数字媒体等产业的研发和生产的大型综合性园区。

曼彻斯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以金融服务业与商务服务业为先导,以创意产业为出发点,逐步从工业重镇开始向商务重镇转型。目前创意产业占曼彻斯特GDP比重已超70%。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园区的定位产业也是以创意、高科技为发展动力的各类产业。除了提供高质量的物业服务外,园区还为租客提供诸如业务拓展、免费推广服务、租客交流、国际交流、融资以及IT支持等全方位的商业支持服务。2007年,园区被英国科技园协会授予“最佳科技园”称号,以表彰其对租户提供的卓越服务。

园区在整体规划上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关村,打造了“一区三园”的格局,环境非常舒适。在发展过程中,园区充分依托了曼彻斯特城市的发展规划,与政府有着良好的合作,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园区在曼彻斯特市政厅的帮助下,在4天内就能够拿到土地并进行开发。

园区注重作为城市功能区作用的发挥。比如,园区带头与邻区的伯纳戈城结为医疗联盟,共同开展“好邻居计划”,发展志愿者组成医疗团队,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帮助与服务,宗旨是阐释志愿活动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好邻居计划”志愿活动和医疗援助队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例如互助访问、供应应急食品、帮助预定医院等,通过加大社会关注,努力减少他们的孤独感。曼彻斯特科技园区对这些志愿活动给予了巨大支持,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园区内的企业也尽其所能,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人文关怀。[65]

另外,像M4走廊地带,包括伦敦西部的新月形成带和沿M4高速公路向西至南威尔士地带两部分,聚集了大约2000家涉及电子、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处理业务的高技术公司。

总体上,英国的科技园区建设具有相当规模,尤其在大学创办科技园区上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包括鲜明的时代特点、较强的专业契合度、学科设计的较强技术应用性,良好的研发转换政策以及政府和学校、企业之间良好的互动。在英国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营过程中,产学研互动、产城互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