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概况
园区于1969年开始创建,占地24平方公里,聚集了223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6万人,距离尼斯仅60公里,距离机场仅20公里,园区及周边常住人口超过百万人。园区内跨国企业众多,员工分属63个民族,每年的营业额超过44亿欧元[66]。园区主要聚集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命科学、环保和新能源等产业。
图17 索菲亚科技园区鸟瞰图
图18 索菲亚科技园区建筑平视与俯视图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园区依山傍海,绿荫覆盖比率超过2/3,一条条环山公路将掩映在绿树鲜花中的众多研发机构连为一体,规划布局错落有致,生态环境十分清静优美,既适合科技研发创新对环境的要求,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科技园区内有三个技术中心,分别是信息—长途电信—电子(ITE)中心区、制药—生物—化学中心(PCB),以及规模较小的能源中心。园区内设索菲亚—安蒂波利斯基金会、索菲亚—安蒂波利斯接待中心、新兴企业培植中心以及国际智密区俱乐部。[67]目前,索菲亚科技园是法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园区。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按照创始人皮埃尔·拉菲特的构想进行,即:园区面积的2/3为绿地,任何建筑物的高度不超过周围群山的高度,也不允许有任何的栅栏和围墙;园区内的企业应该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共生,融为一体。因此,现在我们在园区内较少看到办公室和住所,而道路等基础设施则相对完善。当然,随着当前土地资源的相对紧缺和便利交流的需要,目前的园区已经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建筑群。但是园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法国的科技园区有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开辟新区、从头建设的科技园区,最早在法国南部蓝色海岸创办的索菲亚科技园区和南锡科技园区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以某个重要大学为依托的科技园区,如雷恩(西北部)、蒙彼利埃(南部)、里昂和马赛等,这种情况比较多。第三类是以技术为主的园区,尤其是在起步时期,如布雷斯特(西部)、洛里昂(西部)等,这些地区工业较发达。还有一些科技园区局限在某个专业。园区主要集中在9个科学技术领域:农业、农业食品、生物技术、卫生、信息技术、生产机械、金属材料、环保和能源。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重点领域不能超过4项。如波尔多的重点是农业、生物技术、金属材料和环保;而马赛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和机械。但无论哪个园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都是重点,是各园区优先发展的领域。法国强调园区各有专业,但互不隔绝。[68]
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酝酿诞生阶段(1976年之前)
整个20世纪60年代,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一直为各地园区所效仿,尤其是大海与阳光带来的良好区位环境成为园区创办首先考虑的因素。60年代,美国IBM公司和得州仪器公司先后在尼斯附近建立了研发中心。1960年,法国报纸《Le Monde》(《世界报》)发表了参议员皮埃尔·拉菲特(Pierre Laffitte)的名为《拉丁地区在这些领域的发展》[69]的文章。这是他在对美国、瑞典、英国和法国考察后的思考,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前途是可以在科研中心锻造的;创造力是在企业、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等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形成的,为了不断地激发创造力,应该将艺术和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他坚持“研究、教育和企业”三极并行发展。[70]
1969年,园区开发机构成立,任务是土地整理。里昂信贷银行第一个为该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1972年,拉菲特正式在索菲亚·安得波利开始兴建“科学智慧之城”。同时由于法国电信公司积极参与这一项目,并且在索菲亚建立了国际和国内电讯节点设施,为当时索菲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区域比较优势。但是这个由私人发起的乌托邦式的实验很快就面临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为了能够继续运营下去,1977年,整个项目被转让给当地政府。从此,索菲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工业园区,主要面向创新型、非污染和高附加值的技术研发活动。如果说在草创阶段,索菲亚的发展主要是靠拉菲特在国内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在转让后,索菲亚则强化了国际营销策略以吸引外部投资,吸引了大批美国公司前来设厂。[71]
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地的各大企业都受邀入驻该园区;但是,最初只有几个企业和机构入驻。园区当时规模很小,周围只有尼斯大学、国家科研中心、巴黎矿业学院、法国石油研究院、邮电学校、尼斯地区商会以及一些私营企业。企业、研究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按习惯各自独立工作,相互之间还没有什么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索菲亚科技园区的名字由来颇有意思。索菲亚·安蒂波利斯(Sophia Antipolis)的名字是由拉菲特选的,Sophia是希腊语,是智慧的意思。同时,拉菲特的妻子的名字中也有Sophia这个词。而Antipolis则是游览胜地Antibes的拉丁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结合,体现了其园区始创者的地中海之梦。
(二)第一高潮阶段(1976~1990年)
从1976年开始,法国政府开始对园区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是园区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园区发展遇到的资金瓶颈,政府介入将原先的民间管理方式转变为公共管理,重点组织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电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公共设施的逐步建成,法航国际订票中心、IBM、得克萨斯仪器中心等一批国际性企业开始入驻。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国际通信智能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设施先后建成,为促进园区电信产业集群提供了支撑。1984年,法国政府又进一步对园区进行了扩建,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计划,促进园区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并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和融资服务。
同年,为缓解资金紧张问题,拉菲特倡导成立了索菲亚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伊始就坚持国际化思路,坚持要把园区打造成国际性园区。该基金会的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既有各个园区伙伴,也有与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同时与35个国家超过3000家机构有着业务上的协同,并推出了协同创新网络ICN[72]。另外,尼斯大学还在园区专门设立了科研机构和博士项目,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工程师和博士培训项目,满足了计算机、通讯和电子行业企业的人员需求。
在上述政策及措施支持下,园区获得了高速发展。1985~1987年间,园区企业数增长了5.5%,而法国整体数据是-2.3%;其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是服务业,达到23.3%,而全国平均只增长了1.65%。1987年,园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尼斯的旅游业收入。截至1989年底,园区入驻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员工数量接近10000人。[73]巴黎等重要城市的一批科研机构纷纷落户园区,信息、通讯及生物技术等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的入驻,对园区的产业集聚产生了龙头带动作用。这一时期,园区内的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中小企业投入研发的力度加大。
(三)结构转型阶段(1990~1996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园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尼斯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始参与到园区的建设中;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电信产业集群开始形成,法国国内最大、欧洲第二大的电信运营商法国电信也入驻了园区,一批电信企业出现并快速成长;三是园区孵化的小企业开始增多,内生能力得到增强;四是在1990年,园区成立了西噶公司,政府通过该企业每年提供1000万法郎专门帮助其他企业在园区“落户”。[74]在1996年末,园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跨国企业代表的技术、产业转移和本地企业代表的技术研发和原始创新为两个鲜明特征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第二高潮阶段(1996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内部增长替代外部驱动成为园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园区内的科学家、专业工程师及工人增长明显,高校和科研机构继续增加;本土新生企业大量增长,特别是在信息和通信行业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尼斯大学参与园区发展的程度大大提高,表现在培训工程师和建立博士项目数量上的显著增长;园区内创业气氛日渐浓厚,促使新兴中小企业大力投入创新研发活动。[75]园区内的中小企业数量大量增加,主要是教育、科研及技术人员创办的,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技术领先、适应市场需求,应变力和竞争力强。据最近统计,园区年均新增企业120~160家,每年大概80~120家企业退出,年净增40~80家企业。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波动和衰退并没有给园区带来较大的波动和负面影响,原因就是园区坚持知识本土化,其内生增长模式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