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概况
园区筹建于1973年,位于首尔市南部的大田市,初期占地27.8平方公里。经过20年发展,园区规划面积全面竣工,其中绿地占45%,研发用地占48%,居住用地占7%。园区内外交通便利,与首尔市、清州国际机场和西海岸的唐津港都在一小时经济圈内,距离仁川国际机场2个小时的路程。园区内部主干线、辅助干线及区域道路设立合理,交通快捷。园区初期以基础研究为主,以技术创新尤其是应用创新为辅。韩国政府非常注重对园区教育资源的引入,先后聚集了忠南大学等6所高校和众多研究机构。2005年,韩国政府将大德科技园区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颁布了《大德创新城特区建设特别法》,将园区更名为“大德创新城”(Daedeok Innopolis),并将园区面积扩大至70.4平方公里,涵盖大德科学城、大德科技谷、产业综合区、国防发展局和大德北部的绿化区五大地带。目前,园区内的主要产业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截至目前,园区实现销售收入超30万亿韩元(约合1650亿元人民币),入驻企业近3000家。
园区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48]。
图53 大德科技园区方位图
(一)基础研究阶段(1973~1996年)
自园区成立后的24年间,园区始终按照韩国政府的要求,侧重于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最初成立的大德科学城,其主体功能定位于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发展,而非直接服务于区域创新,这是韩国政府的一项国家战略。在政府扶持引导下,大批公立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自首尔市迁入园区或于此成立,成为园区活动主体。它们主要开展由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同时也开展一些帮助企业技术进步的应用研究。
图54 大德科技园区俯瞰图
截至目前,园区集中了忠南大学、忠南经商专科大学、产业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大学等6所高校和韩国科学技术院,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多数是国立科研院所),研究范围涉及造船、海洋、机电、通讯、农业等技术领域。近几年,园区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核能等尖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园区诞生了数以万项的科技成果,例如动态随机存取破储器、6.4万位芯片、64兆位芯片、断层摄像机、肾脏碎石机、黑猩猩基因组图、超薄膜分析技术、韩国第一颗科学卫星“阿里耶1号”等。基础研究的深入为韩国的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依托,以进驻园区的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为例,到2007年就已经获得国内外专利1.3万项,其中1053项技术已经实现了向2200家企业的转移,并通过成功开发CDMA等7项技术,创造市场价值约106万亿韩元(约5830亿元人民币),为韩国移动通信确立世界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149]
(二)产业应用阶段(1997~2004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园区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产业应用逐渐走到台前。1998年,韩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着手改组原有的公立研发机构,鼓励其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专职科研人员最长可离职3年专事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运营),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研发机构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器。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为例,其在1998年成立了新技术创业支援团,该机构成立后5年内支持了200多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鼓励教授和学生创办企业100多家,吸引世界各地800多项风险投资基金。
进入21世纪的前后几年,韩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大德科学城管理法》《技术转移促进法》等,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互动,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迅速在园区出现。据统计,1989年园区仅有46个企业,到1999年已增长到1871个,当年衍生企业达219个。到2000年底,园区已建立起20个技术产业化孵化器,尤其是出现了23家由政府与企业联合设立的新技术担保公司,促进技术交易,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创新创业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起,韩国政府对大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了《大德创新城特区建设特别法》,将园区面积扩大至70.4平方公里,涵盖大德科学城、大德科技谷、产业综合区、国防发展局和大德北部的绿化区五大地带。园区在继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同时,将重点转移到了支持企业上市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上。一是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从2005年到2012年,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扶持性资金高达1000亿韩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新成立并成功运营的创新创业企业达500余家,主要分布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和环保技术领域,有20家新创企业在韩国科斯达克(KOSDAQ)上市;二是建立完善外商投资支持体系,鼓励非营利性外商投资企业在园区内开展活动,设立个体和复合型外商投资区,给予外商各类政府补贴,用于购买土地、建筑施工、设备采购、就业或培训补贴和基础设施安装等。
在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坚持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一是促进韩国国内的优秀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在创新城内与海外研究中心开展联合项目攻关,努力吸引研发中心和其他研究机构在大德创新城共享世界一流的技术,并对其进行产业化;二是与全球著名科学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德创新城已同15个海外研发创新集群进行合作,包括法国的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技园区、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英国的曼彻斯特科技园区等。
大德科技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推动韩国技术进步、产业聚集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研究其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园区取得成功的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研发先行
大德科技园区自筹备始,其规划、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就一直由韩国政府主导。为了保证园区规划的实施,韩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大德研究园地管理事务所”,负责园区的建设及对研究业务的支持工作。1986年颁布了《高技术工业都市开发促进法案》,由政府统一进行土地一级开发,之后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准备入驻园区的企业。1993年颁布实施《大德科学城行政法》,1994年颁布《大德风险企业特别法》,1998年修订《外国人投资促进法》,2000年颁布《技术转移促进法》,2004年颁布实施《大德研发特区法》,2005年将大德科技园区的发展写入了国家法案。
韩国政府在园区建设之初,就非常注重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引进建设高校的同时,1978年开始从汉城迁入科研机构。最早迁入的是忠南大学的工程学院、两个公立研究所(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和韩国能源、资源研究所)和两个私立工业研究所。1987年,韩国高级科学研究所从汉城迁到大德科学城,并由此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聚集。另外,历届韩国政府都重视园区的发展,在税收、政府补贴、信息沟通、技术转化等方面,都推出了很多创新的政策。
(二)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园区建立了以产品为主线的科技开发体系和开放式的研究开发网络,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园区把不同产业的研究所、高校和公共实验室聚集到一起,实现公共研发设施的资源共享,促进技术交流,提高研发效率,实现了产、学、研的协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园区集科研、生产和科技人才培养于一体,三星等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均坐落在园区内,形成了官民共同研究开发的局面。园区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商业化孵化器的建设。“伴随着技术合作交流,R&D集群由单纯的研究开发功能向包括生产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复合功能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150]
此外,园区入驻了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咨询公司,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及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服务,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进一步为产业部门的技术开发提供便利。园区内的风投基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园区所在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诞生成长的企业,二是利用园区平台发展的外地投资企业。这些风投机构大多是中小企业,以新技术为依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
韩国科学技术院是韩国第一个旨在有系统地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的政府机构。20世纪70年代,韩国建立了韩国科学技术院,兴起了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的热潮。同一时期创建的大德科技园区,则吸引并容纳了大量科研人员,仅海外归来的博士就有两千多名,被誉为“韩国科学技术的麦加”和“韩国的硅谷”,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基地。政府在吸引人才上,不仅用奖励的手段,还打破传统行政习俗,给予这些科技人员优惠待遇,给他们配备助理人员和单独的实验室。自海外回归的韩裔科技人才,对于韩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如带动韩国半导体工业发展的就是一位韩裔美国人,他在1974年成立了韩国半导体公司,一年后这家公司被三星买下,使三星掌握半导体设计与生产的先进经验,为三星成为全球主要半导体生产者奠定了基础。[151]
同时,韩国科学技术院等教育科研机构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单单技术院一家,每年就培养320名20~30岁的博士生,其中有115名获得博士学位;在技术院中,每年还有近600人获得硕士学位。韩国科学财团也对园区内高校的基础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到世界各地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人才进行资助。[152]园区还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和研讨班,为园区的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另外,园区配套设施齐全,环境清新优美、错落有致的楼房、郁郁葱葱的树木、干净宽阔的道路,使整个园区显得清朗和安静。优惠的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如2004年由园区科技人员所发表的科技论文占国内的29.9%,占国内注册专利的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