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区概况
图67 西斯塔科技园区区位图
园区于1973年开始筹建,位于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的中心位置,离市中心和阿兰达国际机场(Aflanda international airport)仅有15分钟的车程,临近金融服务业集群和乌普萨拉大学城。1976年,瑞典龙头企业——爱立信开始在西斯塔科学园设立分支机构,从此对该园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从众效应导致更多的电子企业迁入。于是,市政当局开始提高该地“电子工业区位”的形象,并通过政府管制引导电子类企业入驻。目前园区产业定位清晰,即先以通信为主导发展IT产业及其产业链,然后结合未来多媒体的应用潮流,将定位拓展为“TIME”产业,即以电信技术为基础,实现电信、信息技术、媒体、娱乐等各种技术的结合。园区现有750家公司,雇员2.8万人,其中大约450家公司属于电信、无线电、微电子、软件等领域。
图68 西斯塔科技园区空间规划
园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
图69 西斯塔科技园区主要ICT公司空间布局
20世纪60年代,斯德哥尔摩市政府计划在城市核心区边缘开发集工作与居住于一体,且独立于斯德哥尔摩市的卫星城镇,旨在把处在商务成本较高的核心区的制造业吸引到外围地带。1976年,瑞典龙头企业——爱立信开始在西斯塔科学园设立分支机构,从此对该园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其他的一些电子企业也陆续搬迁集聚于此。这一阶段主要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同时拥有零星的研发活动。
(二)成长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在斯德哥尔摩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推动下,西斯塔开始逐渐向科学园模式演化。一些主要学术和研究机构相继进驻,如瑞典系统科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研究所、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等。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吸引了更多公司到来,诺基亚、微软、惠普、英特尔、Apple、Oracle、Sun等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全球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大量涌入;产业界和学术研究界间关系增强;研发成为科学园的主要功能。
(三)拓展阶段(21世纪至今)
该阶段以科学园区的迅猛发展和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爱立信等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明显地带动了大量中小型配套科技企业的发展,使园区规模与国际声誉大幅提升。园区采用产、官、学三螺旋模式来推动园区的产业、商业及社区发展。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园区特别关注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大力发展居住、商业、娱乐、人文设施,并强调绿色的步行空间和促进员工交流的公共空间。
目前,园区企业主要集中在电信、无线、微电子和软件四个领域。爱立信、诺基亚、IBM、HP、Oracle、Intel、Sun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在这里设立了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我国的华为、中兴等也在此设有研发基地。[179]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和产业聚集,园区已经在电子、无线通信、IT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被誉为“无线之谷”“移动谷”、移动通讯的“动力之源”等。园区取得成功的经验除了政府支持外,主要还有:
(一)竞争性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导研发创新
园区拥有力量雄厚的研发机构,如皇家理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和西斯塔信息技术大学等。这些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性创新人才,成为推动大型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以爱立信为例,爱立信在西斯塔拥有5个下属企业和万余名员工,员工通过跳槽、自主创业等方式,利用自身熟悉爱立信技术和社会网络的优势,实现了将其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或服务迅速与爱立信全部活动的对接。同时,与跨国巨头研发机构之间产生双向的知识流动,加速了其技术的全球领先进程。
(二)坚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激发了园区的活力
园区制定了对创业投资的鼓励政策,加强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扶持,发展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后发市场潜力的小企业社群。这些政策包括向研究人员及在读大学生免费提供研发基础设施的孵化器,为小企业及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商业服务中心,举行“风险杯”竞赛,建立顾问队伍,实行种子融资,为西斯塔的员工准备创业提供专家支持的“公司创造器”,组织经验丰富的商界人士向创始企业家提供详尽的应用培训等。经过发展,园区450家企业中,员工超过200人的企业只有25家,其余均为中小企业。
(三)园区产业定位清晰,创新环境氛围浓厚
园区坚持将产业定位在以通讯为主导的IT产业链,即以电信技术为基础,实现电信、信息技术、媒体以及娱乐等各种技术的结合。比如利用多媒体短信扩大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增强各科技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清晰的产业定位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不仅吸引了全球产业巨头,还有其他大量的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为了支持创新,园区建设了瑞典最大规模的无线宽带网络,提供大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讯服务能力。园区大力发展居住、商业、娱乐、人文设施,并着手开始了30万平方米的建设规划,包括1.2万套住宅,5.5万个新增办公室、商业设施、文体娱乐设施、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在软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方面为园内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科学园的整体研发水平。
1997年,方文田在研究瑞典的科技园区发展时提到,瑞典的园区取得成功的经验包括:一是园区公司可以聚集一批大学的博士生,从而促进大学与科技园的良好合作;二是开发高等教育机构的成果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三是相对较少的资金可以为科研成果开发成产品提供必要的条件;四是科技园区这种独特的环境可以使园区公司的成功率较社会上同类公司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当然,园区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园区不少企业的失败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管理问题;园区不具备容纳大型公司的条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公司需要向园区外迁移等。[180]
截至2015年,瑞典已经拥有43个孵化器、31个科技园区,成员企业超过5000家,园区内的工作人员超过7万人。[181]瑞典在2012年提出了创新优化项目,进一步促进不同科技园区之间知识和资本的共享,在流程和工具上实现统一标准,强化深入合作。通过在管理技术架构、产业发展支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及融资等方面的流程再造,辅之以创新生态系统和社区文化的打造,瑞典的科技园区呈现出了更强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