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20世纪70年代,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电脑录入逐渐取代了书写。这种现象是否会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电脑仅仅是个工具,电脑打字没有书写的特有感情,而书法是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趣的艺术,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汉字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中,所有的文字书写都带有实用性。在汉字产生的同时,书法艺术也相应产生。美术中的彩陶艺术、青铜艺术、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艺术形式,本都与实用的社会功用密切相关,这正说明了艺术源于社会生活又作用于社会生活的道理。
中国文字由象形文字发展为注音文字,由篆书发展为草书、行书、楷书,这是书法及书体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书法才能既满足记录语言、传播信息的实用要求,又能作为艺术品供人们赏玩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甲骨刻辞、鼎彝款识及砖、瓦、碑、志、简牍等的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书法——商代甲骨文、金文以及朱书、墨书来看,其线条与结体的美已体现出相当高的艺术审美理想和形式表现能力,其本身即是一种艺术创造。
魏晋时期是书法艺术高度自觉的时期,鲁迅称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书法亦然。但其高度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还是紧密相连的,如王羲之的种种名迹无一不是出于实用用途的书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创作时是用来记录修禊吟诗情景的文字,绝非纯粹的书法艺术创作,但这丝毫不影响作品的书法艺术成就。唐宋诸大家的书迹,如尺牍、文稿、碑铭等等,也都是依托于以实用用途的书写来展示其书法艺术趣味的,而非专门的艺术创作活动。
明代中期是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开始出现分离的重要时期。当时人们产生了用书法装饰高堂的需求,便出现了悬挂于壁的中堂、对联、条幅等作品形式。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形式和审美需求,工具的改革和新的书体的出现是必然的,如生宣和羊毫的使用,特别是大幅连绵的草书(图1-2-49)的出现,等等。
图1-2-49 祝允明草书
由于主观审美意识的加强,书法从手札简册的实用形式变为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明清时代的书法家也不能将书法单纯地作为专门的艺术创作活动,而相当多的时候仍是在实用的用途上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才华。所以可以说,在书法史上,书法艺术创作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在实用性的伴随下进行的。只是在现当代,毛笔书法所担负的实用书写的社会职能被各种硬笔甚至电脑取代之后,具有悠久历史的毛笔书法才真正获得独立,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专门的、纯欣赏性的艺术形式。“书法作为艺术的审美欣赏功能,与作为社会生活实用的信息传播功能相伴随,留下了漫长的历史足迹——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书法艺术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