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作

五、创作

基本掌握了书法的技法之后,就可以进行书法创作了。书法创作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书法临摹的结束,而是要进一步临摹、学习前人作品的精髓。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直到晚年还在不断地临摹,不断地学习。

书法创作的布局要点为:一字不能成行;字与字之间要有呼应,上承下启,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行笔要沉着、稳健;注意重心、疏密。

书法创作方面应该主要具备三种能力:对诸名家法帖的临帖储备能力,对多门类艺术营养的综合吸取能力,文字与书写创作相统一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涵养性情,要有灵感。

书法艺术创作的文字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警句、名言等都可入书。若自作自书则更佳。少则一两个字,多则数百个字,均可写成书法作品。

书法创作的本意在于表现一种修养。创作即是写作,意念在先,书写在后,性情亦在其中。通常是先考虑文字的表达,再考虑写得是否美观,这是由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决定的。古人的许多信札手稿都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现今人们总想把表现性情作为书法艺术的第一要旨,强调创作的主观性、主导性、主动性,主张今天的书法是创作出来的,是为创作而存在的。但这种理由并不充分。自古以来,至少在明代以前,书法创作一直是围绕着书写而进行的,其中创作技能的训练、创作能力的积累、创作意识的萌发、创作过程的完成都是一挥而就的,因此那时随手随机而写的手札、信函、文稿的草稿都已成为如今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随手随机而写,却能写得自然、流畅、潇洒、富有神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临写前所谓的安排和创意,而是源于多年的积累与修养。

在书法创作上,要大力提倡创新,但不能急功近利。书法创作应该具有时代感,提倡对各种艺术风格进行探索,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风貌的作品。因此,书法艺术既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继承。学书要先师承古人,重法度,得传统精髓,学古而不泥古。一个书家的风格应当在继承传统、吸收营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代气息的融合,注重民间文化内涵的滋养。

随着书法事业的发展,书法作品作为艺术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展厅,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并发挥书法作品的审美功能,写作过程因融入了激情而变为创作过程。这种完全是有意识的创作,正在使书法创作转变为新的方式。

书法以文字为载体,需要周密地考虑文字内容与书体的关系,书体与书写风格的关系,创作过程中内容的书写与情感的表现之间的关系,等等。倘若一个技艺精湛的书写者在一幅作品中不能正确地使用文字,传达不出字里行间的感情,即使具有再高超的技能也无人喝彩。

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新应建立在转益多师、厚积薄发、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力求取诸家之长,不断丰富、滋养自己,在前人浩如烟海的墨迹大观中探幽析微,寻觅、积淀并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