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本章第二节中讲过临摹前要先读帖,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并掌握所学字帖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便于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字体的特点。

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中的字作为范例来讲解。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是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的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之笔意,形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风貌,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

学习颜体一定要了解颜真卿正气凛然、刚烈忠贞的一生,这是颜真卿书法的核心之所在。临习前要仔细观看,努力从碑帖中领悟,这会使学习事半功倍。很多人临摹颜体字,只学其外形写法,而学不到他的精气神。颜体字的气质主要表现为庄严正气、伟岸饱满。颜体一反唐初书法劲瘦内敛的特点,写出的字具有厚重感。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颜真卿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与柳公权并称为“颜柳”,他们的书法有“颜筋柳骨”之誉。朱长文赞其书曰:“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体字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的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对书体变法的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的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创立了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多宝塔碑建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碑文的内容记述了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于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于是于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此后,楚金和尚便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

《颜勤礼碑》唐刻石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丹的神道碑。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碑文的内容追述颜氏家族祖辈的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之时的业绩。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共计166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此碑现藏于西安碑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