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帖

二、读帖

要将古人的法帖学到手必须靠临摹,而比临摹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则是读帖。读帖可先观察用笔,即起笔、收笔、藏锋、露锋以及中侧粗细、转折提按等特点。然后分析字的结构,如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高低、正斜、收放、争让以及结体松紧、取势纵横等。接着分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关系。从用笔、结字、章法等三个层面入手,反复揣摩,最后再临写。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讲的就是读帖和临帖的关系。要仔细研究字的笔画、结构、用笔、神韵等等。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了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运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黄庭坚所说的“观”和唐太宗所说的“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

读帖可以锻炼人的眼力和心力。只有将字帖上的字观于眼、记于心,方能临时出于手,显于纸。如果眼观不准,心记不住,那么手是难以表现出来的。不少学书者的经验证明,临不好帖的主要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有些人不读帖,拿起帖来就临;有些人读帖不认真,一看而过。眼未看清字帖上字的精微,手必然临不好其形神。初学者对此应特别重视。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碑帖不可能一读就懂,读后也不一定能立即收到成效。其中有一个养成习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且应将读帖与临帖紧密结合起来,读后临,临后读,两者配合,逐步深化。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