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笔
(一)运笔的基本笔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帖十三跋》中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笔法简单地概括起来,有落笔、提笔、按笔、逆笔、转笔、折笔、搓笔等。
(二)运笔的三大过程
1.起笔
起笔有逆锋用笔和露锋用笔两种。
(1)逆锋用笔:笔锋先向笔画延伸的相反方向着纸,再折回运行。逆锋起笔的特点是含蓄、稳重。
逆锋用笔也叫藏锋用笔,笔锋接触纸面的瞬间称为起笔、落笔或下笔。当完成某个笔画,笔锋离开纸面时称为收笔。
逆锋起笔,下笔时笔锋的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不露锋芒;逆锋收笔,收笔时笔锋先回到点画内,然后回到纸面,笔画外不露锋芒,这就是所谓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或“欲左先右”。
逆锋起笔会使笔画显得含蓄凝重,篆书用的就是这种笔法,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书写过程中也经常用到这种笔法。
(2)露锋用笔:笔尖着纸便行,多为承接上笔,使笔画前后呼应、锋尖显露。露锋的特点是顺接上笔、呼应灵动。
笔锋露在点画外的起笔方法称为露锋起笔,也称为直下起笔。露锋常以侧锋为主,这种笔法用笔极为利索,主要是能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侧锋取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露锋起笔常用在行书和草书中,在楷书和隶书中偶尔也会因为书家的书写风格不同而被使用,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2.行笔
行笔有三种方式,即中锋用笔、偏锋用笔和侧锋用笔(图2-3-4)。
图2-3-4 行笔的三种方式
(1)中锋用笔:使笔尖常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中锋用笔的特点是笔画圆劲有力。楷书行笔要以中锋用笔为主。
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称为中锋用笔,就是接触纸面的笔毫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动方向一致。中锋用笔能写出圆润浑厚、丰满饱和的笔画线条。但同样是中锋用笔,由于书写者行笔的力度和速度不同,纸张的涩度及吸水程度不同,呈现在纸上的线条的质感也是不同的。这种质感不同的线条在书法中被称为“折钗股”“屋漏痕”。“折钗股”线条光润,行笔流畅,给人以秀美匀畅的感觉。“屋漏痕”线条毛涩,行笔略慢,就像下过雨后雨水在泥土做成的墙面上冲刷留下的痕迹,给人以钝涩、苍劲的感觉。这两种线条都表现了书法的“骨力”,不可偏废,其书写动作都是书家在书写过程中功力的自然流露。初学者不可故意为之,表现出“颤抖”“顿挫”的态势。
(2)偏锋用笔:行笔时笔尖与行笔方向的夹角在45度到90度之间,笔尖基本上偏向一边运行,导致笔画靠笔尖的一边光滑,靠笔肚的一边苦涩。这种笔画缺乏笔力,被视为败笔,在楷书中比较忌讳。
笔锋在笔画的一侧运行称为偏锋运笔。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垂直。偏锋运笔表现出来的线条显得残破单薄、不够完美,所以被书家认为是病笔。
(3)侧锋用笔:行笔时笔尖与行笔方向的夹角在45度之内,笔尖侧在笔画一边运行。侧锋用笔多在调锋时使用。
介于中锋和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称为侧锋用笔。接触纸面的笔毫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45度左右的夹角。这个夹角越小就越接近中锋用笔,越大就越接近偏锋用笔。历代书法家都主张以中锋用笔为主,侧锋用笔为辅。但是书写过程不是绝对的,与书者的书风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清代金农的书法“漆书”,横画居然笔笔偏锋,突破了书家只用中锋、侧锋的禁区。不过这只是一个特例。在行书、草书的书写过程中,书者一般会用偏锋过渡,紧接着用中锋和侧锋承接,这样可以变换一下书写的趣味,不会显得单调。
3.收笔
收笔分为回锋用笔和出锋用笔两种。
(1)回锋用笔:即通过回转使笔锋倒回原路再提离纸面的收笔法。回锋的特点是圆润、饱满。
(2)出锋用笔:即笔锋顺着笔画延伸的方向逐渐提收的收笔法,收笔处呈尖状。
(三)永字八法
1.横
横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勒”。楷书的横画有主次之分,态势有仰俯之别,起笔与收笔也有藏露方圆之不同。
如颜体“正”字(图2-3-5)的三横,写法就略有不同:
图2-3-5 颜体“正”字
上横:直下起笔,稍提折锋右行,提笔顿收。
中横:逆锋圆转右行,稍提笔收锋。
下横:向左上逆入起笔,顿笔再提笔,中锋行笔,提笔向右下顿笔,回锋收笔。
颜体“正”字三横不一,上平下拱,上方中圆。中横的起和收均较平实,下横的收笔要突出主笔。
2.竖
竖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努”。竖画的起笔有方圆之分,收笔有垂露和悬针之别。
颜体“训”字(图2-3-6)中的三竖,第二竖为方笔垂露,第三竖为圆笔悬针。方笔的笔法是:侧锋侧笔斜下,提笔中锋用行,提笔圆转收笔。圆笔的笔法是:逆锋左上,提笔圆转,中锋下行,渐提出锋。第二竖回锋呈垂露状,第三竖出锋呈悬露状。
图2-3-6 颜体“训”字
竖画还有态势的向背问题,一般从字两侧的竖画显示出来。如颜体的“阁”字(图2-3-7)与柳体的“开”字(图2-3-8)就态势各异。
图2-3-7 颜体“阁”字
图2-3-8 柳体“开”字
中唐楷书的两侧竖画大多取相向之势,与初唐楷书及晋楷多取相背之势风格迥异。
3.撇
撇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啄”或“掠”,如颜体“秀”字(图2-3-9)的第一撇为短撇“啄”,其笔法为:欲撇斜顿,提笔转锋,顿笔渐提出锋。第三撇为长撇“掠”,其笔法为:逆入顿笔,提笔转锋,略顿,渐提出锋。写撇时要注意中锋用笔,出锋时不可一甩了事,要笔笔送到,防止“鼠尾”。
图2-3-9 颜体“秀”字
4.捺
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是楷书中最难写的一个笔画,也是楷书中保留了隶书波磔的一个笔画。捺因其态势和位置的不同,分为立捺和卧捺两种。
如颜体“没”字(图2-3-10)的捺画为立捺,其笔法为:逆锋左上,提笔圆转,中锋右下渐按,提笔顿笔,渐提出锋。
图2-3-10 颜体“没”字
颜体“过”字(图2-3-11)的捺为卧捺,其笔法为:逆锋左上,顿笔切下,提笔折锋,中锋行笔渐按,折锋右行,提笔,再顿笔渐提出锋。
图2-3-11 颜体“过”字
5.点
点在“永字八法”中称为“侧”。点的起笔有藏锋、露锋,收笔有藏锋、出锋。姜夔云:“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出锋的点,其锋芒所指必为下一笔的起笔处,故又称为“呼应点”。点的变化有很多,如“氵”“灬”“冫”等各有差异。
颜体楷书重法度,写点均要提笔圆转,将其补满。点的这种写法同时也为出锋处的中锋用笔创造了条件。如“洒”字(图2-3-12)上点出锋,在提笔圆转完成后再增加顿笔渐提出锋,这是中锋出锋的正确方法。若省却第三、第四两个动作,写点时直接顿笔扫出,必然会出现病笔。这在写毛笔字时尤其应该重视。另外,写点不可用画圈的办法,而应直接铺毫。
图2-3-12 颜体“洒”字
6.钩
钩在“永字八法”中称为“趯”。横钩或竖钩实际上是横或竖与点的出锋的连写。如颜体“尉”字(图2-3-13)的竖钩,为横竖画写完后再另起一笔写挑点出钩。这种写法是用提按之法,使其换锋,基本上是用毛笔的一个毫面完成。
钩还有另一种写法,如颜体“司”字(图2-3-14)的竖钩,是用折锋的方法以毛笔的两个毫面来完成。其笔法是:中锋下行,略向左下逐渐提笔至笔锋处,往反方向推笔,下顿折锋,再渐提出锋。
7.挑
挑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策”,是反方向的撇。其用笔方法与撇相似。
如颜体“蛇”字(图2-3-15)的挑画,其笔法为:逆锋左上,顿笔翻折,渐提右上出锋。如“节”“既”“孙”(图2-3-16至图2-3-18)等字亦是如此。
8.折
“永字八法”其实只有七法,“掠”与“啄”均为撇,并没有折。而折在楷书中应用广泛,因此比较重要。折有圆折和方折之分。如颜体的“强”字(图2-3-19),“口”的横竖相连为圆折,其笔法为:中锋右行,提笔圆转换锋,中锋下行。颜体“虫”字的横竖相连为方折,其笔法为:中锋右行,提笔右上,顿笔折锋,中锋下行。
图2-3-13 颜体“尉”字
图2-3-14 颜体“司”字
图2-3-15 颜体“蛇”字
图2-3-16 颜体“节”字
图2-3-17 颜体“既”字
图2-3-18 颜体“孙”字
图2-3-19 颜体“强”字
圆折和方折的写法虽有不同,但都是在横画完成后另笔再写竖画。古人有“笔笔断而后起”之说,转折之处若不断笔另起,横画结束时不“暗过”换锋,便易出现偏锋的病笔。
折画的形式比较多,除横竖的连写外,还有撇与点、挑与撇的连写,如“考”“面”“雨”(图2-3-20至图2-3-22)等字。
图2-3-20 颜体“考”字
图2-3-21 颜体“面”字
图2-3-22 颜体“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