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法

一、章法

章法又称谋篇,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就好比绘画中的构图或建筑中的总体设计。书法作品章法的好坏往往是判断作品好不好的首要依据。这里我们所讲的章法是书法艺术欣赏的总体观。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韵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组成部分。一幅法不越于理、妙不超乎真的作品会让人陶醉神往。

一幅较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其笔法和字的结构是主要的。书法作品有中堂、条幅、对联、匾额、手卷、横幅、扇面等多种幅式,这些幅式中有的只有寥寥数字,也有的是一首诗(五言、七言绝句或律诗)或一阕词(如《卜算子》《沁园春》《天净沙》等)等不同字数的内容。怎样安排,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有的书法学习者单个字已经写得不错,临帖也有一定的基础了,然而,一接触书法创作却束手无策。还有一种情况:评选书法作品时,正文书写的水平还可以,一看题款,却很草率,印章也不讲究,于是落选了。这些弊病必须认真对待。

章法有大小之别。小章法即一个字内部的点画关系如何布置,或几个字之间应怎样安排。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以此而言,则大章法即是通篇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及用印之间的关系谋划、布置等,它要求一幅作品的字里行间有呼应、顾盼,要协调通畅而有整体感。

书法章法的总体要求是和谐而富于变化,自然而有个性。例如,同是章法美的代表,楷书中欧体的疏、颜体的密各擅胜场,而行书中《兰亭序》静中有动、规中有变。董其昌曾云:“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由此可见章法在书法作品中的重要性。因此,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此写出的字自然会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信马由缰、一泻如注,杨凝式《韭花帖》(图2-5-1)的空灵典雅,米芾《珊瑚帖》(图2-5-2)的奇异超迈,无不体现着作者的个性、审美取向和创造精神,因而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章法的效果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灵活准确地运用一些技巧来实现自己的构想,如笔法中的疏与密、虚与实、大与小、欹与正、长与短等,以及墨法中的浓与淡、燥与润、涸与涩等。将这些互相矛盾的方面强化,运用到字里行间,使其在对比中达到和谐,定会使作品生动起来。生动意味着作品具有神采和气韵。如果说笔法、结构、章法是一幅作品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么,气韵则是作品的生命。

章法的组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形制:即规格,形式如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斗方、扇面等。②正文:这是作品的主体部分,书写者要根据字数、字体和形制的不同来决定章法布局。③行款:即落款,指正文之外的文字。行款有上、下款和长、短、穷款之别。上款内容一般为正文的出处、书赠对象、时间、书写原因、跋语等,下款为时间、书者或斋馆、名号等。一般情况下,行款极少有全部写出的,故以短款、穷款居多。可视章法需要而定。④钤印:分为姓名印、斋馆印、年号印、肖形印、闲印等。形有方、长、圆、椭圆、随形等。文有白、朱(即阴文、阳文)。除姓名印外,其他几种都可做引首印,即盖章在第一行第一字下方外侧为多。姓名印可分为姓印与名印,视作品情况用一方或两方均可。印的大小视款字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钤印宜小不宜大,绝不可超过款字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