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对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2025年09月17日
我国最早对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斑点。因其温度要比周围光球低1000℃~2000℃,从而与光球相比成为暗淡的黑斑,所以被称为“太阳黑子”。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录,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所见的太阳黑子现象,载于《汉书·五行志》:“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把黑子的位置和时间都叙述得很详尽。
事实上,在这以前,我国还有更早的黑子记载。在约成书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现象。而比这稍后的还有:“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汉书·五行志》)。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呈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这个记载也比前面的记录早。
历代的记录已经表明:黑子出现最多的年月,也是极光出现频繁的时期。黑子和极光互有关系。1977年7月,云南天文台又利用我国古代太阳黑子和极光的记录,同时进行分析得出:极光和黑子都存在约11年的周期,并且得出结论:太阳活动和极光的周期约11年,并不是近300年才有的暂时现象。这对于研究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一系列问题,将是很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说明我国古代记录太阳黑子是相当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