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是后生动物中的最低等者。体壁上有许多小孔(称“入水孔”),故也称“多孔动物”。个体像瓶、壶、臼等,有时联成群体。多数海产,固着生活。游离的一端有大孔开口(称“出水口”)。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入水孔通入体内的沟道,与领细胞组成的鞭毛室和出水口组成复杂的沟道系统。含有食饵的海水由于内层细胞鞭毛的不断振动,从入水孔流入体内,不消化的东西随海水从顶端的出水口流出体外。在内、外两层细胞间,还有一层中胶层,其中有像变形虫的游离细胞、生殖细胞、造骨细胞、海绵丝细胞等。海绵动物体壁内多具支持的针状骨骼,称骨针。依骨针的性质,可分钙质海绵和非钙质海绵两大类。
海绵动物都是固着生活的,它们的形状、大小、色泽不同的种类差别很大。少数种类单体生活,例如毛壶,身体呈放射对称、呈柱状或瓶状,体长仅数毫米到一厘米。又如佛子介等,身体呈杯状或筒状,它们以身体的基部固着,或以基部伸出的骨针束固着在海底。绝大多数海绵动物为群体生活,群体中的个体有的界线明显,例如群体白枝海绵;有的种群体中的个体界线不明显,如淡水海绵,它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形状,整个的群体常受附着的基底、空间、水流等环境因素所影响,例如附着在岩石表面的常呈片状,附着在柱上的群体呈筒状,附着在岩缝中的群体常呈簇状,即使相同的种也常因附着的基底不同而形成不同形状的群体。群体的体积一般较大,最大的群体直径可达1米、高2米。许多种海绵身体呈明亮的颜色,如橘红色、黄色、绿色、紫色、褐色等。少数种类呈灰色、白色。其中绿色的种类往往是由于体内共生的藻类所致,其他色彩均由体内的色素所形成,其体色出现的意义尚不清楚,可能具有警戒及保护的作用。
海绵动物已知约1万余种,其中百余种生活于淡水中。根据海绵动物骨针质地和形态及水沟系统的类型,将其分为了三个纲: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和寻常海绵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