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盘索里(판소리)
盘索里是韩国传统唱法,起源于朝鲜王朝肃宗(1674-1720)时期,即平民文化兴起发展的时期。盘索里原本为十二集锦,英祖和正祖时代“拍子”和“调”的范围得以扩大,“盘索里八代名唱”盛极一时。到了朝鲜后期,申在孝将盘索里的十二集锦简化为六集锦,也就是现在广为传唱的盘索里形式。
盘索里是表演长篇叙事性故事的音乐戏剧,由说唱者和鼓手一起表演。说唱者负责讲故事和歌唱,鼓手用大鼓敲打拍子,即兴插入伴声来烘托演奏气氛。听众对表演叫好助兴,叫好声和演奏合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合奏”是盘索里与生俱来的特点。节奏由慢到快,旋律变化多样,气氛也依据场景变化而变化。盘索里的表演时间非常长,大多数表演者会选取其中一部分进行表演。由于时间长、内容多,盘索里的表演者分工明确,很少有人单独能够演唱完整个曲目,在实际演奏中,只要把个人负责的部分完成即可。
流传至今并广泛传唱的盘索里剧目有《水宫歌》《赤壁歌》《沈清歌》《春香歌》《兴夫歌》等。
(二)假面舞
假面舞源于新罗时代(668 年—935 年),舞者佩戴表情夸张的人物面具、动物面具或神化面具,并以夸张的形态进行表演的传统舞蹈形式, 现在我们看到的假面舞定型于17 世纪。韩国假面舞最初来自民间,农民在节日聚餐时,以滑稽的舞蹈动作,讽刺统治者之间的政治矛盾,以达到排忧解闷、调节气氛的目的。
顾名思义,假面舞是戴假面表演的舞蹈形式。其表演采用唱诵、对白、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戏剧性。假面舞内容多带讽刺性,活泼而幽默,用箫、笛、鼓、长鼓、三弦琴等伴奏。
现在各地在继承原有的传统假面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发展出多种类型的假面舞。其中,最有名的是凤山假面舞。凤山假面舞起初在阴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日)进行,后改为端午节。凤山假面舞大概有30 种面具,有人物面具以及狮子、猿猴等动物面具,其舞蹈形式有行者舞、手腕舞、法鼓舞、爱情舞、老僧舞、两班舞、捕盗神将舞、风骚巫婆舞、南极老人舞等。
行者舞是四个人扮成年轻和尚,穿白长衫、披红袈裟、戴高帽,讽刺年轻和尚不认真念经修道,到街上跳舞取乐的行为;手腕舞是八个人扮成黑衫僧,头戴狰狞的红色面具,有独舞也有群舞;法鼓舞是八个黑衫僧退场后,再由他们手拿长鼓和铜锣,和女舞者一起跳的即兴舞;爱情舞是穿黑衫的僧人们面戴假面具,头戴斗笠,身穿一件坎肩儿,和一个身着红裳绿袄的女舞者一起跳的即兴舞;老僧舞、两班舞、捕盗神将舞等是一种揭露僧侣腐败、丑恶,讽刺两班官僚的堕落的舞蹈形式;凤山假面舞描述了腐败的封建社会中的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
(三)四物游戏
四物游戏是一种起源于农耕社会的民间农乐,即按照节气和风俗进行时令活动的农民在开耕之前,在野外空地上进行集音乐、杂耍、舞蹈与民俗仪式为一体的表演,祈求或庆祝全村丰收。“四物”原本为佛教仪式中的梵钟、法鼓、云板、木鱼,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成大锣、低音鼓、小锣及长鼓。它们代表风、云、雷、雨等四种自然现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登台演出的四物游戏。表演者身穿韩服,配以强烈的节奏、夸张的动作和高亢的兴致,表达对大自然的崇高敬意。
四物游戏一直没有固定名字,直到1978 年举办的第10 届民俗音乐会上,有个表演巫戏的乐团名叫四物,这是四物游戏第一次登上舞台。四物游戏继承和体现了传统农乐精髓,比较真实地体现了民族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广受韩国民众欢迎的大众音乐,甚至被选为每届民俗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四物游戏形式多样、节奏活泼。在表演过程中,经常会融入“甩帽子”演出,即演员们组成特殊的圆形,头戴特制圆顶帽子,边晃动脑袋边演奏,随着身体移动, 帽子上长达5~6 米的白色飘带随之飞舞,赢得观众极高的赞赏和欢呼。自1989 年起,韩国每年都会举办“世界四物游戏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