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现代文学
二、近现代文学
一般来讲,朝韩古典文学是指上古时期到19 世纪末所出现的文学作品,现代文学是以传统为基础,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形成的新文学。朝韩现代文学大约从1910 年开始萌芽,历经十余年才得以确立。
通常来讲,1876 年至1910 年被称为开化期,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体裁——新小说。新小说究竟“新”在哪里?与古典小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首先,新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不会脱离现实世界;其次,主题意识主要为独立自主、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科学法制等文明开化思想;再次,新小说的叙述语言不拘泥于文言体的书面语表达,李仁植的《血之泪》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小说。
在新旧文化交替的近代转型期,近代诗歌文学呈现出新面貌。借用传统歌辞形式表达开化启蒙思想的“开化歌辞”、歌词配乐进行演唱的“唱歌”、以自由诗的形式传达新思想的“新体诗”陆续出现。这三种文学形式是古典诗歌向散文化的自由诗过渡的诗歌形式,主题内容主要表达的是文明开化、独立自主、男女平等、新式教育。1908 年,崔南善(1890-1957)发表在《少年》创刊号上的《海上致少年》是朝鲜半岛最早的新体诗。
텨—ㄹ썩, 텨—ㄹ썩, 텩, 쏴—아.
따린다, 부슨다, 문허 버린다.
태산 갓흔 놉흔 뫼, 딥태 갓흔 바위ㅅ 돌이나,
요것이 무어야, 요게 무어야.
나의 큰 힘 아나냐, 모르나냐, 호통까디 하면서,
따린다, 부슨다, 문허 버린다.
텨—ㄹ썩, 텨—ㄹ썩, 텩, 튜르릉, 콱.
《소년》(1908)节选
诗人通过大量的拟声词来突显大海的雄壮与力量,而少年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又恰好和大海所蕴含的无限希望一脉相通。这首诗通过打破传统定型诗的格式,追求自由诗的形态而成为新体诗的嚆矢之作。
(一)近现代文学的转型
金亿是一位现代诗萌芽阶段的代表诗人。他创作了《夜叛》《春逝》等作品。这些作品从结构、韵律等多个角度展现出了自由诗的形态。当时文坛开始接受西学,引进西方的象征主义。李光洙的短篇小说《幼小的牺牲》、玄相允的短篇小说《恨之一生》以及李光洙的长篇小说《无情》《开拓者》都是以新的小说形态出现。其中《无情》是最早的近代长篇小说。这些小说与西方近代小说结构相似,表现形式比开化期新小说更加新颖,且都是以启蒙主义为主题,是新小说和现代小说之间的过渡型作品。
20 世纪初的文学环境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19 世纪后期以来朝鲜半岛的政治环境发生剧烈变动,社会环境不稳定;伴随西方文明的泊来,新的文学意识开始形成;传统文学也开始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新的文学形式反映新时代的精神指向;民众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加强,民族文学的必要性得到认同;报纸、杂志、出版社的出现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传播基础。
(二)现代文学的萌芽
1919 年三一运动结束后,朝鲜半岛民众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众多青年团体掀起各种社会运动,拯救民族于危亡。《朝鲜日报》《东亚日报》等新闻媒体成了朝鲜民族的发声途径。追随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文学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创造》《废墟》《玫瑰村》《白潮》等期刊成为当时的文艺中心。这一时期的文学先锋比20 世纪10 年代的李光洙、金亿更加积极引进西方近代文艺思想,大胆地尝试自由诗和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1919 年12 月,朱耀翰在《创造》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观火游》。这一作品以象征性素材、非定型诗的形态、自由抒情的特点被文坛评价为韩国最早的自由诗。在这一时期,发表自由诗的诗人还有金亿、黄锡禹、吴相淳、李相和等。他们的自由诗创作呈现出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倾向。金亿的《水母之歌》、卞荣鲁的《朝鲜之心》、朱耀翰的《美丽的黎明》、金素月的《金达莱花》、韩龙云的《君之沉默》都以诗集的形式出版。这些诗集对自由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金素月的《山有花》和韩龙云的《君之沉默》最具代表性。金素月的作品富有民族情感,以民谣曲调为基础。而韩龙云的作品则富有象征性和佛理。
산유화
김소월
산에는 꽃 피네.
꽃이 피네.
갈 봄 여름 없이
꽃이 피네.
산에
산에
피는 꽃은
저만치 혼자서 피어 있네.
산에서 우는 작은 새여
꽃이 좋아
산에서
사노라네.
산에는 꽃 지네.
꽃이 지네.
갈 봄 여름 없이
꽃이 지네.
金素月的诗歌被评价为“含蓄蕴藉,情意绵邈,言近旨远;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山有花》歌颂自然、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是将自然景色融入了自我的情感世界中,表现了朝鲜民族所特有的诗歌意象与民族情感。
在韩龙云的诗作《君之沉默》中,“君”内涵丰富,通过清新流畅的散文化书写,成为哀而不伤的民族意志化身。新诗中那种热烈、直白的语言风格褪却,情感通过隐喻与锤炼的语言得到节制性抒发,是朝鲜民族抒情诗的优秀代表。
20 世纪20 年代,金东仁、廉想涉、玄镇健三位作家备受瞩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金东仁的《船歌》《土豆》、廉想涉的《标本陈列室的青蛙》《万岁前》、玄镇健的《贫妻》《好运的一天》等。除此以外,还有罗稻香发表的长篇小说《欢喜》、短篇小说《水车碓》《桑树》《哑巴三龙》等。罗稻香的作品采用现实主义技巧和方法的同时,还糅合了浪漫主义要素。
1923 年的朝鲜文坛出现了以贫穷、剥削等社会问题为主题的新倾向派文学。其提倡者金基镇通过文学评论表达对民族命运和现实社会的不满。诗人李相和、金东焕,小说家崔曙海、朱耀燮是这一时期文坛的代表人物。李相和首先发表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我的卧室》,后来转向拥护新倾向派,创作出《被掠去的田野还能有春天吗》等具有反抗意识的诗歌作品。崔曙海结合自身颠沛流离的生活体验,发表了《出走记》等一系列揭发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小说否定前期小说的启蒙性,主张民族性,展现出与时代相符的现代意识。由于日帝统治加强,正面主张反抗日帝统治的文学作品难以问世,深入琐碎日常和人物内心世界或回顾历史的文学创作不断涌现,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讨文学的审美与价值。朴泰远的《川边风景》、李箱的《翅膀》、金东里的《巫女图》、蔡万植的《浊流》、洪命熹的《林巨正》均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无产阶级文学
1925 年,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KAPF, 卡普)成立。多数新倾向派文人以此为契机创立了阶级主义文学,又称“普罗文学”。部分文人反对、排斥这一变化,组织开展国民文学运动。这一运动以民族主义为基础,旨在促进国民对文学纯粹性的拥护和对历史的再认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作家未曾加入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但却与他们有着相近的认识。这一类作家是“同伴者作家”,代表作家有李孝石、俞镇午。李孝石的代表作有《进行曲》《露领近海》等。俞镇午的代表作有《五月的求职者》《女职工》等。
文学家、评论家们在对这一时期的国民文学运动给予积极评价的同时,对于持续至1930 年代初期的普罗文学整体评价不高,其依据是普罗文学过分重视阶级性和目的意识的价值,忽视文学的艺术属性。普罗文学早期对于贫富差距的认识主要基于朴素而模糊的自发性反抗,中后期成熟阶段则在殖民地现实的压迫下产生了明确的阶级意识,具有鲜明的写实性。比较成熟的作品有赵明熙的《洛东江》、韩雪野的《过渡期》等。李箕永的《故乡》作为韩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现实主义佳作,讲述了在殖民地时期政治压榨和农村经济瓦解日趋严重的环境下,贫穷潦倒的农民如何历经苦难蜕变为具有阶级意识的工人的成长历程。《盐》《人间问题》等作品让姜敬爱成为该时期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她没有加入卡普,但创作风格具有明显的普罗文学色彩。她的作品从女性视角批判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社会万象。
(四)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制下,卡普于1935 年宣布解散。当时的文坛对于普罗文学和国民文学均表现出抵制的态度,因为文学家们拥有力求新颖、指向纯粹的文学追求。创作这种纯粹诗的诗人们被文坛称为“诗文学派”。( 1930 年创刊的《诗文学》上登载了许多纯粹诗作品。)朴龙喆、金永郎、郑寅普、异河润、郑芝溶、辛夕汀等作为诗文学派的代表诗人,创作了很多抒情诗佳作。与此同时,李箱作为超现实主义作家,发表了《乌瞰图》等一系列深奥难解的作品。
从1935 年开始,诗文学创作进入更加深入的阶段。诗坛出现了以“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派”诗歌。诗人徐廷柱、吴章焕、金东里最为瞩目。《狱夜》《正午》《花蛇》《旌门》等诗作共同反映出一种“生命意识”。作为一名独立运动家,诗人李陆史发表了展现革命家意识的《青葡萄》《绝顶》等作品。
20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创作水平也全面提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日益严重,民众的抵抗意识不断增强。作为一种抵抗形态,更作为20世纪20 年代后期开展的国民文学运动的延续,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历史小说,主要作品有:李光洙的《李舜臣》《異次顿之死》、金东仁的《年轻的他们》《云岘宫之春》、朴锺和的《锦衫之血》、玄镇健的《无影塔》等。
在《东亚日报》开展“到群众中去”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农民文学异军突起。“到群众中去”这一民族主义运动促使学生深入农村,推动了农民思想的解放。这次运动的推动者李光洙以此为主题创作了长篇小说《泥土》。李光洙的《泥土》和沈薰的《常绿树》是韩国农民小说的典范。普罗文学作家虽然也以农村为背景创作小说,但夸大了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过分注重意识形态的传播,造成文学艺术的现实性与作品性不足。
1935 年后,农民文学的样态又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田园派文学。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批判城市现实、憧憬农村生活,产生回归农村、享受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反映这种状况的作品有金东鸣的《芭蕉》、金尚镕的《望乡》、辛夕汀的《烛光》。小说则以李无影的《农夫》、朴荣濬的《模范耕作生》为代表。
这一时期,李孝石为追寻人性本质而创作的抒情性作品注重文学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在同期作家中获得好评。同时,李箱为追寻自我意识和无意识世界而创作的心理主义小说《翅膀》《终生记》等也受到文坛的瞩目。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体制下,小说家对社会不合理现象无法进行正面抨击,只得采取迂回的创作策略进行批判,于是出现了“讽刺文学”。蔡万植的《既成的人生》《太平天下》《痴叔》《浊流》是讽刺文学的代表之作。
这一时期文坛也出现了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金裕贞的《采金的豆田》《春春》《山茶花》、金东里的《巫女图》《岩石》等。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在重视作品艺术性的同时,对现实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创作了很多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桂镕默的《白痴阿达达》、金廷汉的《寺下村》等,均反映了社会中日益尖锐的现实矛盾。
1939 年文艺杂志《文章》《人文评论》的创刊一度受到了极大关注,但后来朝鲜语书刊被全面禁止出版。《朝鲜日报》《东亚日报》《文章》《人文评论》等报刊遭到停刊。在这种变化下,许多文学家在此期间没有发表作品,部分作家甚至放弃了写作。文学创作也因此进入了黑暗期。
1945 年 8 月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朝鲜半岛光复。民族文学家们重新活跃起来,面对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的政治现实,他们纷纷开始摸索新的民族文学之路。诗坛新人以《文章》杂志为文艺中心纷纷登场,开始陆续发表前期由于政治原因无法出版的诗集诗作。朴宗和的《青瓷赋》、金亿的《民谣诗集》和新人金相玉的时调集《草笛》等最具代表性。这些诗集大多以朝鲜民族情感为创作基础。柳致环的《生命之书》和徐廷柱的《归蜀图》创作因加入心理化手法而获得好评。在这一时期,文坛出版了两部被评价为抗日诗集的作品集:一部是李陆史的《陆史诗集》,诗作蕴含革命性;另一部是尹东柱的《天空、风、星星和诗》,诗作把作为亡国人的精神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20 世纪40 年代后期,民族主义经典之作《青鹿集》出版发行。《青鹿集》由朴木月、赵芝熏、朴斗镇三人共同创作,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青鹿派”。他们各自的诗作风格迥异,朴木月在民谣性旋律中,乡土抒情风格浓郁;赵芝熏的旋律优雅怀旧;朴斗镇则以宗教热情为基调歌唱理想,自成一派。在《青鹿集》出版以前,早期作品大多以自然为素材,因此诗坛称之为“自然派”。20 世纪30 年代中后期,继承了现代思潮的诗人金景林、朴仁焕、金素英共同出版了诗集《新都市和市民们的合唱》,诗集收录作品以都市和文明为主题,通过视觉形象和融合概念形成独特风格。
此外,这一时期,朴宗和的历史小说《前夜》《黎明》、廉想涉的《临终》《两个破产》等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矛盾与问题。李无影的《农民》准确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状况。黄顺元、安寿吉等作家也开始受到文坛关注,黄顺元的《星星》《制缸的老人》、安寿吉的《牧畜记》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朝鲜人民的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