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文学
一、古代文学
(一)口碑文学
韩文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朝鲜民族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留下了诸多辉煌灿烂的口碑文学作品。朝鲜古代文学由口碑文学和纪实文学所组成。口碑文学是朝韩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可以分为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和寓言这几种类别。古代纪实文学包括新罗时期的乡札文学和用汉字创作的汉文学,以及朝鲜王朝时期用韩文创作的韩文小说。
1. 歌谣
韩国文学界将“歌谣”定义为韩国文学最初的存在形态。其中,《龟旨歌》是韩国现存最早的有据可查的古代歌谣。这首记载于《三国遗事》的歌谣是原始社会众人祭天聚会、唱歌跳舞时一起吟唱的巫谣,具有巫俗性质。原文如下:
구하구하 龟何龟何
수기현야 首其现也
약불현야 若不现也
번작이끽야 燔灼而喫也
原始社会的歌谣通常与原始部落族群的建国神话有关,这也是古代歌谣具有期待神圣生命降临这一巫谣性质的体现。与此同时,古代歌谣作为文学发展的最初形态,不仅包括这种迎神祈福的集体性质的歌谣,还包括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歌谣。《公无渡河歌》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공무도하 公无渡河
공경도하 公竟渡河
타하이사 坠河而死
당내공하 将奈公何
歌谣中一位白发醉翁不听妻子劝阻,执意渡河,却在渡河过程中坠河而死。目睹这一切的妻子悲痛欲绝之时,吟唱的歌谣便是这首《公无渡河歌》。歌谣是朝鲜半岛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朴素情感生活的珍贵记录。
2. 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作为朝韩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所书写的是神圣崇高的力量。从主题上看,神话可以分为建国神话和歌颂个人神圣力量的神话。其中建国神话有很多代表性的作品得以保留,包括古朝鲜时期的《檀君神话》、新罗时期的《朴赫居世神话》和伽倻国时期的《金首露王神话》。建国神话又可以根据发生地的不同分为北方神话和南方神话。北方神话雄浑刚劲,南方神话温和细腻,两者风格迥异。北方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檀君神话》讲的是桓因的庶子桓雄与化身为人的熊女结合诞出檀君的故事。南方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朴赫居世神话》则讲的是在蛋中出生的朴赫居世和在水井中出生的阏英结婚的故事。另一部南方神话《金首露王神话》也是以金首露王和夫人许黄玉婚姻故事为中心展开的。
神话按照传承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口传神话和文献神话。大部分的口传神话是巫师作法时吟唱的巫歌,也被称为巫术神话。文献记载的神话则通过天、地、人、神等要素反映出古代人的生活与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檀君神话》收录在高丽忠烈王时代高僧一然所著的《三国遗事》中,是最知名的文献神话。大致内容如下:天帝桓因庶子桓雄因羡慕人间生活从天庭下凡至太白山来到人间并开创了新时代。桓雄带了3 000 名神仙来到人间,而且治理了360 种人间难题。这时,老虎和熊请求桓雄将其化成人形。桓雄要求他们吃下大蒜和艾草并且在不见天日的山洞里待上100 日。但是老虎没能坚持下来中途从洞里跑了出来,而熊做到了,最终变成了女人。之后熊女与桓雄结婚,并生下檀君。
《朴赫居士神话》在韩国也颇负盛名。相传公元前69 年,斯卢六部 ( 辰韩12 个部落之一的新罗最初共有6 座村庄和6 个家族,称为斯卢六部)各部的首领率领部落民众聚集在阏川巨石之上商议选举国王、建国定都之事。这时杨山下罗井附近出现了一道神秘的光。大家感到惊奇,随后发现井边有一匹白马。后来白马飞上天,地上留下了一颗巨蛋。一个男婴从蛋中破壳而出,模样端正,貌美英俊。因为蛋的大小和瓠相似,所以给这个孩子取姓朴;又因其浑身发光,所以取名赫居世。赫居世13 岁的时候,被新罗六部推举为国王。赫居世也被认为是朝鲜半岛朴氏一族的祖先。
3. 乡歌
乡歌是韩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文学体裁。它作为新罗时期广为流传的诗歌形式,是借助于乡札标记来进行创作的定型诗歌。乡札指的是借助汉字字音和字义来标记韩语的一种标记方法。乡歌这一名称据说是因为新罗人在唐朝时期被中国人称为“乡人”而得名。乡歌的作者包括国王、僧侣、花郎和妇女,其中僧侣和花郎是主要的创作阶层。由于僧侣众多,关于佛教方面的乡歌创作很多。由于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乡歌共约25 首,其中收录于《三国遗事》中的有14 首,收录于《均如传》中的有11 首。新罗真圣女王时代编写了乡歌集《三代目》,收录了当时流传的乡歌。但是该文献没有被保留下来。现今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均如传》记载的是与佛教内容密切相关的佛教赞歌。
僧侣月明师和忠谈师就是乡歌创作人。月明师创作的代表作是《兜率歌》和《祭亡妹歌》。《兜率歌》表现的是面对天上出现两个太阳的异变而求助神灵时的祈愿。《祭亡妹歌》则主要表达哥哥对亡妹的思念,约定死后在极乐世界相见,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一首乡歌作品。忠谈师的《安民歌》和《赞耆婆郎歌》也非常有名。《安民歌》中劝诫君主治国安民,视百姓为子女,是一首具有民本思想的诗歌;《赞耆婆郎歌》则是一首歌颂与悼念花郎耆婆郎理想与节操的诗歌。
民间广为流传的《薯童谣》,讲述的是百济武王少年时期喜欢新罗真平王公主的故事。《王歌》表明王希望拥有孝心。《愿往生歌》是僧侣广德和朋友严正向往极乐世界而创作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盗贼翻越智异山而得到解脱的《遇贼歌》, 姬明为了失去光明的女儿祈求复明的《千手大悲歌》,给绝世美人水陆夫人摘花的牛郎老人的《鲜花歌》,用公羊运送泥土时所唱的劳动歌谣《富饶》。
月明师的《祭亡妹歌》和忠谈师的《赞耆婆郎歌》均因出色的修辞手法和时代精神的流露而得到了文学家的好评。这些广为流传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探求超越现实的问题、寻求永恒的世界与以哲学为基础而存在的事实。这些作品都包含佛学思想,也说明佛教对当时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薯童谣》
善化公主主隐 선화공주님은
他密只嫁良置古 남몰래 통정하여 두고
薯童房乙 서동도련님을
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밤에 몰래 안고 간다 .
(二)民间故事
所谓“故事”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事件经过虚构加工,变为趣味性的艺术事实。这一体裁由于具有艺术普遍性而颇受欢迎,在朝鲜王朝后期以“야담(野谈)”的文本形式被记载下来并成为小说的素材,为朝鲜半岛叙事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故事不具备完整的客观性、真实性要素,其中的主人公与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不同,不具备超乎寻常的能力,只是拥有美好品德的普通寻常人。韩国的民间故事多收录于《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其中《温达传》《薯童传》《仙女与樵夫》最为有名。
《温达传》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傻小子与公主相亲相爱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年轻人温达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温达虽然家境贫穷但因孝敬母亲而声名远播,大家都叫他“傻子温达”。国王有一个爱哭的女儿,叫“平冈公主”。有一天,公主哭闹不止,国王想要制止哭闹,于是吓唬公主道:“要是再哭就把你嫁给傻子温达”。奇怪的是公主一听这话,立刻停止了哭闹。此后,公主每次一哭闹,国王就吓唬说要把她嫁给傻子温达,此法屡试不爽。转眼间,公主长大成人,到了适婚年龄,国王打算把公主嫁给邻国的王子。公主知道父王的心思后表示非要嫁给温达不可。国王一怒之下把公主驱逐到城外,倔强的公主就此开始寻找温达。途中,她听说温达虽然家境贫寒,但为人孝顺和善,更是让她决心坚定,心生欢喜。几经周折后,她终于见到了温达。善良的温达被公主的美貌所吸引,更被公主的真心所打动,于是迎娶公主为妻。他们夫妻二人相依为命,服侍母亲一起生活。爱夫心切的公主变卖了她的珠宝,支持温达学武艺、学技能。当时,国家每年都定期举行狩猎比赛,经过几年磨炼的温达在平冈公主的支持下报名参加比赛,他威武英勇、技压群雄,一举夺魁。国王甚喜,于是原谅了公主和温达,并授予温达大将军之职。温达将军战功显赫,深得王侯百姓的喜爱。其后,温达作战时不幸身亡。国人盛赞温达的勇猛,从此,平冈公主和傻子温达的美丽爱情故事便开始广为流传。
(三)童话与寓言
在传统的故事文学中,童话与寓言占有重要地位。童话和寓言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体裁。童话故事通过一些离奇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讲述好人终得好报的故事。
《傻鬼》是以惩恶扬善为主题的代表性童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家里很穷的少年。一天,他在喝井水的时候,不知从哪里蹦出来一只青蛙。青蛙对少年说:“在远处那座山上,有一个傻鬼,如果找到傻鬼说出自己的心愿,就可以摆脱贫困。”少年听完青蛙的话,跑去山上开始寻找,他还真找到了傻鬼。少年对傻鬼说:“鬼怪,你可以满足我的愿望吗?我想成为一个富人。”傻鬼于是送少年一匹毛驴。可是回家途中,毛驴被心肠恶毒的酒馆老板给抢走了。没有办法,少年再次找到傻鬼请求帮助。鬼怪这次给了少年一张包袱皮,这张包袱皮非常珍奇,想要什么包袱皮里就能出来什么。但这张包袱皮又被酒馆老板给夺走了。灰心的少年再次找到傻鬼。这次傻鬼给了少年一根棍子,并告诉他:“如果对棍子喊‘打我吧,棍子!’,就会涌出很多金银珠宝。”少年回去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酒馆老板。于是酒馆老板又对这根棍子起了贪念,夺走了棍子。好奇又贪心的酒馆老板对棍子喊道:“打我吧,棍子!”棍子便立刻开始打酒馆老板,最后酒馆老板居然被棍子打死了。少年这才得以重新找回驴子和包袱皮,回到家时,家里已经装满了金银珠宝。靠着这些珠宝,少年成了富翁,快乐地生活着。
《兔子的肝》也是家喻户晓的传统寓言故事。东海龙王患心病,需要兔子的肝脏来做药引子。于是乌龟被派往陆地寻找兔子,用花言巧语骗兔子要带它到风景优美、没有秃鹫的岛上去生活,乌龟背着兔子来到了深海后才道出实情。这时,得知真相的兔子不露声色地告诉乌龟自己的肝在海边的岩石下晾晒,于是乌龟又背着兔子回到了陆地。此时兔子赶忙跳下来对乌龟说:“这世上哪儿有没有肝脏还能活的家伙!”说完便逃进树林不见了。乌龟又气又恼,却于事无补。
(四)汉诗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的重要文学形式。在韩文发明以前,汉诗是韩国的士大夫阶层抒发情怀的主要文学体裁。新罗时期与唐朝的交流非常密切,汉诗的创作也自统一新罗时期开始进入了繁盛期。汉诗诗人的杰出代表是大文豪崔致远(857- 卒年不详)。在新罗社会的骨品制中,崔氏家族居六头品,新罗时期很多儒学代表学者都是崔氏家族出身。崔致远,字孤云、海云,被世人称作“三崔”之一,是崔氏家族众多学者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父亲肩逸曾参与建造元圣王的陵墓崇福寺。公元868 年(景文王8 年),年仅12 岁的崔致远游学中国。临行前,他的父亲激励他:“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 崔致远18 岁考取宾贡科,20 岁出任宣州溧水县尉。他编撰诗文集《桂苑笔耕》,共20 卷4 册,收录的大部分是他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时创作的诗文。崔致远在序文中讲述了他远行来到唐朝呕心沥血求学问道最终进士及第的故事,以及他在诸道兴马都统高骈门下担任文职僚佐时,代撰的很多章表书檄。崔致远年少离家,他的很多作品中都饱含着思乡之情。其中五言绝句《秋叶雨中》原文如下:
秋风唯苦吟
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
灯前万里心
秋风、夜雨、摇曳的灯火这一系列凄凉的意象描绘出了异国漂泊的诗人思念故国与亲人的孤苦心境。通过崔致远的诗歌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汉诗之美,还可以感受到当朝汉诗的文学传播力。正是因为中韩两国由来已久的人文交流,汉诗才得以成为中韩文学研究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高丽时期,汉诗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文学体裁。诗歌的风格大多富有唐诗的风采,也受到宋诗的影响。前期的代表诗人是郑知常(生年不详-1135),据说郑知常的作品很受韩国士大夫的赞赏,是高丽时期汉诗的集大成者。高丽中期出现了“海左七贤派”创作群体,其名称仿效中国晋朝文人“竹林七贤”。他们是在高丽经历了武臣之乱后以饮酒赋诗的方式过着隐居生活的文人学士。“海左七贤派”包括李仁老、吴世才、林椿、皇浦沆、赵通、李湛之、咸醇。其中李仁老的《破闲集》最有名。他的一首《山居》颇具宋诗风格。
春去花犹在,天晴谷自阴。
杜鹃啼白昼,始觉卜居深。
李奎报和李齐贤是高丽中后期诗坛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们出身贵族官僚阶层,汉诗造诣高,创作宏富。李奎报的《东明王篇》是一首5 言282 句的英雄叙事长诗,记述了东明王的前世家族、一生建树、后世经历以及本人的评述与感怀。李齐贤与中国的缘分深厚,曾多次出使元朝,著有《益斋乱藁》10 卷以及《栎翁稗说》4 卷流传于世。他的《思归》通过众多的意象抒发了身在异乡,心中对故国山川的绵绵思念之情。
扁舟漂泊若为情,四海谁云尽弟兄。
一听征鸿思远信,每看归鸟叹劳生。
穷秋雨锁青神树,落日云横白帝城。
忍得莼羮胜羊酪,行藏不用问君平。
15世纪中叶,世宗大王创制了《训民正音》,文学创作的文字逐渐由汉字转变为韩文。但是直到19 世纪末,汉诗在朝鲜半岛诗歌文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还出现了词章派、士林派、方外人和实学派这几大流派。词章派的诗风华丽,创作者是具有身份和地位的文人,代表作家有郑道传、申叔舟、权近等;士林派的诗风清丽平和,创作者是专心修养学问的文人,主张道性文学,代表人物有金宗稷、李滉、李珥等。李珥(1536-1584),朝鲜中期文臣,字叔献,号栗谷。父亲李元秀是司宪府监察,母亲是师任堂申氏。李珥小时候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1548 年,年仅13 岁的李珥考中进士。16 岁时,母亲去世,他在坡州斗文里守孝三年。1554 年,与成浑结识,后去金刚山学习佛教。1558 年,23 岁的李珥去礼安陶山拜访已经58 岁的李滉。之后他们多次通过书信讨论格物、穷理的问题。1564 年,他在十年的科举中九次考上状元,世人称他为“九度状元公”。
同年,李珥第一次被任命为户部左郎,之后又担任了礼部左郎、吏部左郎等职务。1568 年,他作为千秋使书状官出使中国,后担任父教里和春秋政纪士官并参与《明中实录》的编纂。1574 年,李珥成为三品文官,担任兵部参知、私谏后因病辞官,在被任命为黄海道观察使后又再次辞官,专心于学术研究。1581 年,李珥兼任大司宪和艺文馆提学,之后又担任同知中枢府事和两馆大提学。1582 年,他又历任吏部、刑部、兵部的判书,之后由于主张党争的同仁被弹劾辞官,同年李珥又再次被任命为副使和吏部判书。1583 年正月,49 岁的李珥离世。李珥的代表著作有《圣学集要》 《启蒙要诀》《小学集注改本》《中庸吐释》《经筵日记》等。
16 世纪后半叶是朝鲜王朝的中衰期。李珥认为长久以来实行道学造成的时弊亟须改革。他所指的时弊是缴纳贡品和进贡,以及兵役不均、管理不当等社会问题。李珥认为这些问题的改革只有具备时势才能实现,它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君主改革的意志是否坚定和是否有支持君主的贤臣。李珥的思想在17 世纪以后由西人老论一派继承,成为西人老论派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的基础。在党争异常激烈的时期,他们把李珥的朱子学看作正统,将其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排除李滉和曹植等学派,并掌握了政治主导权。方外人的诗风充满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创作者多是被排斥在统治体制之外的文人。主要代表人物有金时习、林悌等。实学派的诗风写实,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朝鲜后期的丁若镛。《苦雨》 这首诗表现了作为实学派的丁若镛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苦雨苦雨雨不休
烟火欲绝巷人愁
灶门水生深一尺
稚子还来汛芥舟
丁若镛(1762-1836)是朝鲜后期实学派代表学者,字美镛、颂甫,号茶山。他一生创作诗作两千五百余首、诗集23 卷,其文学作品与人生境遇、政治理想、仕途命运密切相关。丁若镛28 岁考中科举之后步入仕途。1794 年,他担任京畿道暗行御史。1795 年,担任兵部参议时,在周文谟事件中与二哥一起被牵连,降职为金井道察访后担任奎章阁副司。I797 年升职后,他遭到陷害。I799 年, 丁若镛在担任谷山府使时政绩优良,再次成为兵部参议。之后他再次遭到陷害并被迫辞官。这时他通过各地呈交的《应旨进农书》认识到,解决作为基本生产手段的土地问题是消除社会矛盾的根本所在。为了彻底改革现有的农业制度,他提出了指向平等化的改革论。
1801 年2 月,天主教徒引发了辛酉教难。丁若镛由于深受西学影响,受到牵连,与哥哥丁若铨、丁若锺等一起被捕。2 月27 日,出狱的同时被流放至长髻,之后转移到康津。在流放的18 年间,他专心于学问,主张推行以实学理念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提出农民土地均占和依靠劳动力收获平均分配、废除奴隶制等方案。丁若锺提出的学问体系继承了实学的重农主义学风,又融汇了以朴趾源为代表的北学派观点,是实学的集大成者。
1818 年,李泰淳上书,丁若镛得以释放。他没有继续做官,而是回到故乡钻研学问。丁若镛从流放生活中体验到农民的生活疾苦和封建社会的欺压与剥削,对社会矛盾有了深切的认识,完成了具有现实性的学问体系构建。他提出的改革论与朱子学形成对立。
传统的朱子学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类和自然是由一理的太极贯通;丁若镛则认为天道是与人类世界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并据此批判了朱子学的阶级性和不平等的人类观。在他的眼中,人类世界的秩序是可变的,并试图在尧舜三代的制度中寻找规范。他假定天人分离的同时,又提出了作为绝对性的人格主宰者的天的存在。因为天和所有人都有着独立的关系,强调所有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与此同时,丁若镛还批判了阶层出身的观念,强调优秀、有能力的人不能因为身份低微而丧失任用机会。他主张看能力,对根据身份制实行的国家教育和人才任用制度提出改革。
丁若镛的代表著作主要有《丁茶山全书》,其中包含《牧民心书》《经世遗表》等五百余部作品,涉猎宗教、政治、经济、农业、医学、建筑等多个领域。这些著书成为今天的学者研究丁若镛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与依据。
(五)散文
7 世纪,朝鲜半岛出现了散文这一文学形式。受中国志怪传奇小说以及佛教盛行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散文大多讲述的是具有玄幻色彩的离奇故事。散文这一文学体裁产生和发展于新罗时期,因此其也被称为新罗殊异传体散文。
殊异传体散文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爱情故事、人物传记和佛教轶事这三大类。其中《仙女红袋》《心火烧塔》《首插石楠》《宝开》等最具有代表性。《仙女红袋》又名《双女坟》,收录于《太平通载》和《大东韵府群玉》。年轻儒生崔公科举及第,到地方赴任,路过两名年轻女子的坟墓时,心生感慨,遂作诗一首。当晚,两名女子寻崔公而来,诉说自己的身世。原来这二人本是当地富商之女,因不满父亲强制包办的婚姻,自杀抗婚。二人特地深夜前来感谢才子的同情与抚慰,直到天明才恋恋不舍地惜别。
殊异传体散文中的历史人物大多具有非凡的能力。这其实和这类作品的作者不详,且作品具有口传性有很大的关系。在口传的过程中,故事被添加了很多个性化内容,也更能体现民众的理想和追求。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加深与人类思想的进步,高丽时期还出现了拟人传记散文。这一类散文通过拟人手法和传记体裁讲述人物生平,传达更为深刻的思想。林椿、李奎报是代表作家。林椿的《孔方传》非常具有代表性。主人公孔方是枚铜钱,它贪婪势利,掌控着国家财富。想要做官的只要用钱巴结孔方,便可以获得官职。因此社会风气浮躁,世风日下。孔方还对忠臣进行迫害和排挤,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作恶多端的孔方被处以极刑,人心大快。拟人传记体散文中社会的腐败弊政通过拟人的手法被揭露。除此以外,李谷的《竹夫人传》、李詹的《楮生传》都是14 世纪广为流传的作品。
(六)民谣与景几体歌
民谣是普通民众在劳动、举行仪式、做游戏时传唱的歌谣,具有非常强的口传性,是民众进行自娱自乐抒发个人所感的大众文学形式。高丽时期的民谣主要通过汉诗小乐府的形式翻译而得以流传。李齐贤的《益斋乱藁》中收录了很多民谣作品,《沙里花》便是其中一部。这首民谣通过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在当政者的剥削与压榨下生活的农民的困苦。
黃雀何方來去飞
一年农事不曾知
鰥翁独自耕耘了
耗尽田中禾黍为
民谣的民族性与口传性又衍生出了地域性与阶级性,但民谣却是民众阶层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反映,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高丽时期还出现了来自平民阶层的职业创作歌手,他们创作的口传歌谣被称为高丽俗谣。这里的“俗”指的是平民创作,反映平民世俗人情之内涵。俗谣形式为多节,与单节的民谣相比,形式更为复杂,情感也更加细腻丰富。《动动》《西京别曲》《双花店》等作品流传至今。《西京别曲》以女人的口吻诉说着离别时的伤感。“别曲”的“别”是指有别于汉诗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曲”是指俗谣体裁。《西京别曲》是一首三节俗谣,其中第二节李齐贤的汉译内容如下:
纵然岩石落珠玑,
璎珞固应无断时。
与郎千载相别离,
一点丹心何改移。
俗谣作品大多反映男女悲欢离别之情,与士大夫阶层借用汉诗表达忧国忧民、个人理想的内涵不同。
景几体歌是区别于汉诗、俗谣的一种民族定型诗,它是贵族阶层的文学体裁,表现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与情感。13 世纪出现的景几体歌主要用汉字进行标记,采取叙事歌谣的形式。《翰林别曲》《关东别曲》《竹溪别曲》是景几体歌的代表作。《翰林别曲》由翰林院儒生共同创作,是处于人生顺途的儒生们安逸心境的一种表达。
景几体歌因“ 景几何如”诗句的出现而得名,朝鲜时期,其发展成为乐章和歌辞。乐章包括汉诗乐章、国文乐章以及汉诗悬吐乐章。作为国家举行庆典时的宫廷综合表演艺术形式,乐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龙飞御天歌》《月印千江之曲》,史称乐章文学双壁。《龙飞御天歌》是用训民正音创作的文学作品,气势磅礴,共125 章,宣扬朝鲜王朝建国的正当性,并警戒后世君王勤政治国。
(七)时调与歌辞
时调产生于高丽末期,是朝鲜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定型诗,主要有平时调、连时调等形式。平时调由3章6句组成,连时调则由数个平时调组成。高丽旧臣郑梦周的《 丹心歌》最具代表性。面对李芳远《何如歌》中表达出的规劝之意,郑梦周通过一首《丹心歌》来表达内心对高丽的一片忠诚,成为流世之作。时调由于篇幅短小也叫作短歌,在今日仍然是当代韩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歌辞产生于高丽末期,在景几体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四音步格律的长篇连续体诗歌,没有行数限制,具有时调的形式。朝鲜成宗时期的郑澈是最为著名的歌辞作家,他缅怀君王时所作的《思美人曲》《续思美人曲》以及游览关东八景时所作的《关东别曲》流传至今。除此之外,还有丁克仁的《赏春曲》、朴仁老的《太平词》《船上叹》《陋巷词》等佳作问世。歌辞作品还出现了依据两班贵族生活所创作的纪行歌辞和流配歌辞。其中《洪淳学》是纪行歌辞的代表之作。宋畴锡的祖父宋时烈在被流放到德源归来时所作的《北关曲》、安肇焕被流放到南海小岛上所作的《万言词》、哲宗时期的金镇衡被流放到明川时所作的《北迁歌》等作为流配歌辞广为人知。另外还有反映女性喜怒哀乐,教化女性遵从三从四德的户闱歌辞。
(八)古典小说
古典小说源自传奇类文学殊异传体散文。最早的小说作品是15 世纪朝鲜世祖时期金时习所著的《金鳌新话》。这部短篇小说集创作于1460 年到1470 年间,内容包括《万福寺樗薄记》《李生窥墙传》《醉游浮碧亭记》《南炎浮洲志》《龙宫赴宴录》等。《金鳌新话》用汉文写作,根据中国明代瞿佑的《剪灯神话》创作而来,包含反映现实矛盾的作家意识,展现出了韩国汉文学的辉煌成就。在韩文创制以前,韩国小说是使用汉字进行创作的,汉文小说的创作一直持续到开化期。由于在封建社会能够接受教育的阶层仅限于士大夫阶层与极少数的良人,因此汉文小说的作家层与读者层均十分有限。
军谈小说是讲述英雄豪杰故事的小说。最早用韩文创作的军谈小说是17 世纪初光海君时期许筠所著的《洪吉童传》。肃宗时期金万重创作的《九云梦》、朴趾源创作的《许生传》《两班传》《虎叱》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韩文小说。除此之外,还有通过“盘索里”形式流传下来并汇编成书的“盘索里”小说《春香传》《沈清传》《兴夫传》《蔷花红莲传》等作品。这些作品扎根于平民大众,作品的情节和风格完全平民化,不再以反映两班贵族生活为主要特征。韩文小说以惩恶扬善为主要内容,结局则呈现大团圆的特点,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文化特质。近年,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经常把这些作品作为热门IP 进行开发与挖掘,使其焕发全新的文学生命力。比较热门的作品有早期的《豪杰春香》《快刀洪吉童》。
根据创作文字的不同,韩国古典小说可以分为汉文小说和韩文小说;根据读者层则可以划分为士大夫小说与平民小说。古典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一些劳动力,同时唤起了民众的精神需求,这就为读者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职业作家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性。
朝鲜王朝时期的文学,大体上以壬辰倭乱为界分为朝鲜前期文学和朝鲜后期文学。朝鲜前期文学可以代表高丽时期精炼的诗歌文学成熟发展成就,后期文学则呈现出全面散文化发展的特点。这样的变化意味着社会思想背景的转变,即前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指导理念是儒家思想,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新出现的实学思想开始影响社会大众,继而反映到文学作品当中。因此朝鲜前期文学侧重于反映两班生活;朝鲜后期的文学呈现出庶民生活。与此同时,过去一直以男性为主的文坛终于出现了黄真伊、李梅窗等一批女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