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 雷诺数与流动状态
在这个模型中,流动的状态主要和雷诺数Re有关。1883年,英国物理学家雷诺观察了圆管内的流动状态,首先提出圆管中的流态由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取决于以下比值:
式中,L —— 特征尺度,指代体现影响流动状态的关键尺寸(单位为m),如通道流中的通道宽度、圆柱绕流模型中的圆柱尺寸等;
U—— 特征速度(单位为m/s),如通道入口的最大速度;
υ—— 流体的运动黏度(单位为m2/s),,μ是流体 的动力黏 度(单位为Pa·s)。
关于通道流的流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又称稳流或片流。
(2)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流动称为过渡流。
(3)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层流被破坏,相邻流层间不但有相对滑动,还有混合。这时的流体作不规则运动,有垂直于流管轴线方向的分速度产生,这种流动称为湍流,又称乱流、扰流或紊流。
具体而言,当Re<2 300时,管道中的流动总是层流;Re>4 000时,流动一般为湍流;其间为过渡区,流动既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取决于外界条件。当有圆柱在通道中时,情况则有所不同。
对于圆柱绕流,流动的模式就更复杂一些。在不同雷诺数下,对应的流线示意如图5.16所示。
图5.16 不同雷诺数下的圆柱绕流的流线示意图
(a)无涡尾流(Re≤1,大致范围);(b)对涡尾流(4<Re<40);(c)规则脱涡尾流(60<Re<300);(d)不规则脱涡尾流(Re>300);(e)湍流尾流(Re>105)
如图5.16(a)所示,在低雷诺数情况下(Re≤1,大致范围),流场中的惯性力与黏性力相比居次要地位,圆柱上下游的流线前后对称,阻力系数近似与Re成反比。
如图5.16(b)所示,随着Re增大,圆柱上下游的流线逐渐失去对称性。当Re>4时,沿圆柱表面流动的流体在到达圆柱顶点(90°)附近就离开了壁面,分离后的流体在圆柱下游形成一对固定不动的对称漩涡(附着涡),涡内流体自成封闭回路而成为“死水区”。随着Re增大,死水区逐渐拉长,圆柱前后流场的非对称性逐渐明显。
如图5.16(c)所示,Re增大到40以后,附着涡瓦解,圆柱下游流场不再是定常的,圆柱后缘上下两侧有涡周期性地轮流脱落,形成规则排列的涡阵,这种涡阵称为卡门涡街。此时的阻力系数在1~2之间。
如图5.16(d)所示,Re增大到300以后,圆柱后的“涡街”逐渐失去规则性和周期性,但分离点(约82°)前圆柱壁面附近仍为层流边界层,分离点后为层流尾流。
如图5.16(e)所示,随着Re继续大幅增大,如当Re>105时,层流边界层随时有可能转涙为湍流,分离点后移至100°以后,湍流时绕流尾迹宽度减小,阻力系数发生骤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