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 细胞力学模型

5.6.5 细胞力学模型

血液中的红细胞是一种高弹性体,在模拟中常用“胶囊”模型来描述其结构和力学特性。“节点-弹簧”结构是用来实现胶囊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其中,细胞膜界面力学结构可简化描述为多个等距节点与弹簧的交替连接。采用“节点-弹簧”模型构造的细胞模型如图5.26所示。

图5.26 采用“节点-弹簧”模型构造的细胞模型

在浸入边界法的步骤1代码中,第10、11行涉及Fx、Fy两个力分量,这两个力分量来自细胞膜发生变形时,节点上产生的使膜复原的内力。该内力是一个合力,由切向抗拉伸压缩、法向抗剪切和法向抗弯曲三个力分量共同作用,可表示为

式中,s —— 细胞边界的拉格朗日节点坐标;

t —— 时间;

F s(s,t)—— 抗拉压力;

F sh(s,t)—— 抗剪切力;

Fb(s,t)—— 抗弯曲力。

Fs(s,t)控制细胞膜两个相邻节点间的距离,依据新胡克定理,Fs(s,t)表示为式中,El —— 拉压模量;

ε—— 伸缩率,ε=ds/ds0,ds0是相邻节点的平衡态距离,ds是细胞在运动过程中相应相邻节点之间的动态距离。

相应的MATLAB代码如下:

其中,circshift()函数为移位函数,可以在MATLAB命令窗口中通过“help circshift”了解其用法和格式。

抗剪力切Fsh、抗弯曲力Fb与细胞膜节点的曲率κ相关,在获得节点的坐标(x,y)后,可以通过下式求得节点的曲率:在得到细胞膜节点的坐标分量cellx和celly后,通过Calcur()函数可以计算各节点的实时曲率。相应的MATLAB代码如下:

抗剪切力F sh是代表节点在法向的抗剪切力学作用,公式为[11]

式中,E s —— 细胞膜结构的弯曲模量;

κ0—— 细胞没有发生形变时的节点曲率;

n —— 节点的单位法向量。

相关的MATLAB代码如下:

抗弯曲力F b(s,t)用于表示细胞膜结构抵抗弯曲效应的力学作用,其具体公式为[11]

续接F sh计算所用过程量,相应的MATLAB代码如下:

最终,将这几个力的分量相加,就得到了节点上的合力F。相应的MATLAB代码如下:

由于本书中只涉及二维建模的情况,因此速度、受力只有x、y两个方向的分量。在三维模型中,会有x、y、z三个方向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