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外的琵琶洲塔
明净的阳光澄澈如水,
洒满绿茵茵的草地。
一带村落托出玲珑宝塔,
眼前有景如此回肠荡气。
——H.
越是靠近广州,越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繁荣气息:不唯河渠治理情况益见严整,河上往来的商船越来越多,在堪称水乡泽国的珠江三角洲地段,村落处处、阡陌纵横,人烟也更加稠密。遍布河岸码头的船工篷屋、商店、大商人的私宅别墅、错落有致的民宅,掩映在迎风摇曳的大树下,一派田园风光,无限人文胜境,宛然时光绘就的图画,天光云影,意趣盎然。其中有一处所在尤其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瓦舍伫立长堤,瞩望汤汤流水;参差披拂的古木之下,一道宽阔的石阶直抵河面。这一片建筑群落的对面是一座小岛,岛上建有佛教寺院,高耸的佛塔周边分布着大清帝国的江防工事。鸦片战争期间此地曾经发生过短暂的战斗,英国皇家海军肃清珠江口岸防御力量,派遣小股兵力攻击炮台;清兵抵抗微弱,战事历时二十分钟左右即告结束。这座名为琵琶洲的小岛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灵境圣地,过往各色人等多选择在此弃船登岸,向佛寺中供奉的守护神献礼,祈求神灵庇佑、心想事成、出入平安。从琵琶洲到广州,珠江潮涌、远山含黛,大运河的涟漪摇荡着都市的喧嚣,直落眼底。作为清廷划定的租界,外国人在这一城郊地段具有合法的居留权。不过由于帝国当局重重设限,外国人在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是自认为天威浩荡、广施雨露恩泽于“蛮夷”的大清帝国,一方是处处掣肘举步维艰的移民;何以形成反差如此强烈的局面,发人深省。这一带游民啸聚、乞丐横行,鸦片战争前专以围观哂笑外国人为务,间以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种种不端之行为,社会风纪之败坏,超乎想象。
越过(或者更准确地说:透过)舟楫桅帆的森林,欧洲人于1856年前即在广州城郊开办的工厂赫然在目。然而大大小小的各型船只散布江面,挨挨挤挤、密密麻麻,几至间不容针的地步;短短一段航程,通行之难堪比穿行迷宫跨越天堑。没有当地官府衙役的保驾护航,仅凭一己之力想抵近海关,这在广州水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有衙役开道,旅途依然充满艰险。航道之争,英国人亲身领教过不少回:轻则恶言相向,重则大打出手,这样的闹剧,在珠江口水面上无日不在上演。宁波诸口岸的开放,澳门外贸份额的加大,以及香港在英国殖民政府主导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珠江流域的货运压力。但是广州作为大清帝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城市,贸易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广州人口近数年也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他们期待大清帝国重新走上闭关锁国之路,一家独大垄断中国对印度、欧洲进出口业务。然而目今之势,他们的梦想注定会落空。
欧洲人在广东开设的工厂
威震珠江的大黄瘔塔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