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棉
田田棉叶摇曳风雨,
棉花泽惠普及大地。
芸芸众生赖此谋生,
男女老少尽享其利。
中国种植棉花之盛况,我们已有交代;本节文字拟加说明的版画,涉及原棉的加工处理——梳棉工序。棉球采摘完毕之后,棉农即于数日内开播新种,当日下种者也屡见不鲜。中国农民播种棉花的方式很简单:耙开地皮、撒上种子、再翻一遍土将种子埋入地下。只要土壤的温度、湿度合宜,小小的棉籽很快便会发育成两英尺高的植株。棉花的开花期在每年的8月,花色多为淡黄,部分品种趋红。花季过后,棉花会结出核桃大小的棉铃,外壳爆裂一分为三之后,露出三四团雪白的棉球,外观与蚕茧差堪仿佛。棉花的种子(棉籽)藏于纤毛之内,中国人采用的剥离办法是:准备一台棉籽分离专用机,全木制或铁、木双制式滚轮在脚踏板驱动之下同向滚动,将填塞在上部的棉丝传送到下面;滚轮间预留的缝隙非常狭窄,纤细的棉丝畅通无阻,而直径稍大且质地相当坚硬的棉籽则悉数过滤出来、溅落至就近搁置的收纳盆内。脱籽棉球内含有大量杂质和尘土,中国人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棉弓进行清理。棉弓外形酷肖兵器长弓,只是尺寸放大了不少,用时弓背搭在肩上、弓弦落于身体的另一侧;用时扛弓人将弓弦置于摊薄的棉团内并拿一截竹制或木制拨子反复拨拉,弓弦的震动足以打散棉球、沉淀杂质,同时保证棉丝毫发无伤。如此清理过的棉花纤维纯净度很高,直接用于纺线或缝制棉衣、棉被等。
中央帝国棉花栽培与加工的历史相当悠久,马可·波罗不止一次提到“南京布”以色彩丰富见长,且均系自然天成的颜色,未经任何人工着色处理。中国一部经典农学著作对棉花培育技术的说明极其翔实,内容涉及到土壤的改良及天气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这部书考据严密、所言非谬。“中国人奉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处事法则,作为重要经济作物的棉花除提取纺织原料棉纤维之外,棉籽常用于榨油,过滤后的残渣是上好的肥料;厚实坚硬的棉壳完全可以取代柴草,充当造饭御寒的燃料;至于棉叶也大有可用,圈养的牲畜以此为食。上述中国农书的作者声称,‘棉花植株的各个部分,从根茎叶花再到果实,无不可用。’”
时至今日,棉纺织业依然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唯中国,大部分东方国家都有棉花栽培加工的悠久历史。不过直至英国资本不断注入,同时引进先进的西方蒸汽纺织器械之后,中国、印度的轻工业发展水平才实现了从手工劳动方式向大工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转化。这些农业大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在传统优势领域败于后来居上的西方国家。据称中国“手工棉纺织工艺如此成熟,生产的布匹薄如蝉翼、灿若云锦,完美到不容挑战的地步。”英国棉纺业于上世纪末发轫,短短七十年时间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能急剧提高,成为产值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业生产部类,产品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行销世界,甚至流入中国、印度市场。
养蚕剥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