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不要打破无边的黑暗,

红尘已非我们所恋。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东西方民族纪念死者的仪式各有细微差异,但都具有一定的魔幻色彩。古希腊人定期大开魔宫之门,推放活人入内,向恶魔奥库斯献祭的习俗,中国人奉祀祖先,拉丁人掩埋遗骸并祝愿死者的灵魂早渡冥河飞升天堂的仪式,形式上惊人地相似,这些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历史的巧合。葬身大海的水手向阿尔库塔斯献祭,目的还在寻求庇护:

朋友,请不要轻慢我的虔敬,

拂落那一掬跪献的流沙。

根据古代传说,人死之后如果因故未能举办葬仪,则死者的灵魂在冥界游荡,无法进入极乐世界。中国人的死生教化之道与西方有别,其中更含着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等一系列恐怖元素:

我化身孤魂野鬼,咒怨共山高水长;

纵然你势焰熏天,最终也要血债血偿。

中国的迷信与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之间的联系非止一端,以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许多线索还有待发掘。中国人关于阴阳两界的观念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王子,为了救回魂归西天的母亲,不惜以身犯险进入阎罗王统治的阴间。大功告成之后,重返阳间的王子对他的国民讲述自己在阴间的所见所闻,包括积德行善者死后灵归天堂尽享欢乐、作恶多端者最后只能堕入十八层地狱接受骇人听闻的惩罚,以及阴灵靠阳间亲友的祭品维持生活诸般情状;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类似的情节人们耳熟能详:譬如俄耳甫斯为欧律狄刻招魂,埃涅阿斯拯救父亲安喀塞斯,尤利西斯向特伊西亚斯咨询生命的意义,等等——通灵题材与诗歌出现的年代一样久远,文艺复兴时代的但丁也曾围绕这一主题撰写过摄魂夺魄的华章。前述进入冥界、拯救母后生命的王子返回阳间的日子是中国农历的七月一日,整个农历七月随后成为祭奠死者、超度亡灵、向冥王献礼的鬼月。每年,中国人会搭建临时性祭台,竖起祖先的牌位,摆上珍馔佳果以及用彩纸剪成的寿衣、冥币等鬼魂在阴间行走用得着的祭品;与此同时大张旗鼓地张罗庙宇的门面,在四面墙壁上信手涂鸦、画满不伦不类的神祇肖像,面目狰狞的阎君鬼判,持斧执戟的刽子手,惨不忍睹的行刑场面,向世人昭示善恶有报、上苍难欺的处世规则。祭祀期间一般有和尚主持法事、适时点拨不谙此道的主祭人、吟唱安魂曲并伴以低沉舒缓的鼓乐,渲染出一派鬼气森森的幽暗氛围。祭祀结束后,花花绿绿的冥钱冥袍都会付之一炬,奉献的美味佳肴也将成为和尚的腹中之物——至于箪食壶浆、远道而来的孝子贤孙,心愿既了,落得两手空空、脑袋同样空空地打道回府。

龙舟竞渡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