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梨园

天津梨园

戏台的天职是抑恶扬善,

上演人生的壮歌与悲怀。

芸芸众生齐集于此,

用泪水和欢笑荡涤心扉。

有人用书籍启迪情智,

有人用耳目浇灌块垒。

可叹红尘淹蹇诸子懵懂,

一曲婉转道尽世事兴衰。

——C.J.C

“大清帝国首善之区——直隶有一座城市,贸易规模和人口众庶之程度在这个东方帝国版图内均罕有其匹。不过这座城市仅属州级建制,行政级别不高,故此得名‘天津卫’。天津扼京杭大运河临清——北京河段之咽喉,直隶、山东盐政大员驻节于此;北满木材离辽东跨渤海,天津为其集散码头。天津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这座城市在大清帝国的地位无可替代——京津两地相距不过二十里格。”

这段话援引自《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基督徒的言论。基督教在大清帝国传播较广,信徒的足迹遍及山川湖海,其接触面之广、对当地风土人情了解之深,普通欧洲游客望尘莫及。虽然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看,传教士的文字挂一漏万、科研价值不高;但上述引文对天津概况的描述准确到位,加之该城与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一样,发展节奏舒缓、变化不大,故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至今不乏借鉴意义。

白河、南运河在天津交汇,前者内连北京(航程八十英里)、外接渤海(航程五十英里);后者则作为京杭漕运干线起点河段贯通南方诸省,为其成为中国北方商业大都会奠定了基础。南运河入口处设有船闸,因市区以上航道水文资料缺乏,外国帆船、载重驳船等在没有当地人员导航的情况下不敢贸然闯入;不过进退自如、吃水不深的轮船可全河段航行,雨季旱季均无搁浅之虞。也许道光皇帝至今还不知道,英国战舰可沿白河逆流而上,一路打到北京城外。

“中国人倘生异心,满载水兵及野战武器的轮船快艇可借由白河在8小时内突入天津——京杭大运河之起点,中国北方货运中心与物资供应基地。”乔斯林勋爵撰文称,“战端一开,即行焚毁大清水兵船只,防止朝廷向河口地区运兵增援,并在天津城内燃放大火,火光当烛照帝都。至此清廷上下魂魄必丧,帝国根基从此动摇矣。清廷似已察知现实威胁的存在,故此行迹颇存忌惮。”

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商业城市,苦力不到力不能支的地步一般不会休息。为这些人服务的各类休憩设施、娱乐场所,相应地要比邻里守望相助、生活平静如水的小城多。街头杂耍、大小戏园、客容量很高服务质量却很低的茶馆大排档,随处可见。以直隶商业中心乃至整个大清帝国首屈一指的大都会著称的天津,公众娱乐活动也是异彩纷呈,历久弥新。

这座堪称东方利物浦的中国港口城市留下了很多很多欧洲人的足迹。天津人受商业文化的熏陶,个性多豁达宽容,社交方面没有大清帝国内地人那么多禁忌,外国人在这里行动相对自由,在吃饭住宿之类生活问题上不至于饱受歧视。再看天津城内白河流域,水上舟楫林立,云帆垂天,绵延两英里半。拥堵的河面上只留出一条狭窄的水道,专供衙门差役驾驶的船只穿梭其间,执行公务。

白河码头停泊的不全是商船,还有一些中国式两栖家庭——“寄居船舱逐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国使团两度假道天津进京觐见大清皇帝,根据使团人员描述,这座生机勃勃的都市是大中华各族人民勤劳务实、遵纪守法的见证,是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社会文明长期积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表征。其间一次使团淹留天津,欣赏到当地官方举办的盛大欢迎演出活动,那场面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恰如其分——看热闹的市民麇集运河两岸,整个防波堤,包括长堤与民房间的开阔地段站满了密密匝匝的观众,就连浅水区大小船只间那点空当都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倾斜的护坡上人头攒动,乍看颇有阶梯大剧场的风范。摩肩接踵的场合,帽檐宽阔的斗笠绝对是个麻烦:别说遮挡视线,安放的空间都没有。当天的气温高达九十华氏度,成千上万颗剃光顶额、拖着一条大辫子的头颅暴露于正午毒烈的阳光之下,这些人的耐受力令人惊叹。除了油光可鉴的秃头,运河两岸各有一长串外覆草垫、码放成锥形的官盐堆,大英使团通过运河的时候,发现盐堆上也爬满了人,远看如同用人头筑就的金字塔。没有捕快监督、没有兵弁介入,但是演出现场波澜不起、秩序井然,天津人自爱自律意识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是日英国公使造访直隶总督,英方官船就停靠在衙门前面的码头上。总督为了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在码头上搭建了一座临时戏台。台前是身着光怪陆离的戏服、满脸涂满油彩、尽力表演的戏子,台后是吹吹打打尽显民族特色的乐队。总督府内外张灯结彩,装饰风格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已属尽善尽美。自总督府至运河,整个码头小广场被清理一空,哑剧与传统剧目轮番上场,演出无休无止地持续了一整天。中国的大戏在演员的服饰搭配方面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要求体现人物角色生活年代的着装风格;戏中人物角色的对白也与日常交流有别,都是用一字一板的格律化唱腔表达出来的,伴以管弦丝竹、铙钹钟鼓之音,或悠扬或铿锵,颇有韵致。中场过渡(中国戏曲谓之“过门”)唢呐齐奏、鼓声如雷,气势雄浑的协奏声震动屋瓦远近皆闻,效果跟我们西洋铜管乐差堪仿佛。每位演员出场时,都要先介绍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对剧情做一番简明扼要的说明。不过一般中国戏迷对常见剧目的程式化内容早已耳熟能详,开场铺排对他们来说纯属多余。倒是接触中国戏剧不多、或者理解中文有困难的外国看客,这类故事梗概在帮助他们捕捉剧情方面裨益良多。

京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