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街示众
看,执法小吏鸣锣开道,
罪犯脚步杂沓穿过市井城墟;
衙役手握粗长的鞭子,
不停抽打那羸弱的身躯。
游街示众(图二)
游街示众是中国人惯用的惩戒手段,这也许与同类相残、好热闹的民族心理有关。本书收录的东印度公司馆藏版画两幅,生动再现了大清帝国官府使用这种方式折辱犯人的情景。第一幅版画中出现了四个人物:江洋大盗的拷掠现场。画面中可以看到,犯人的头上插着两杆小旗——须知这两杆旗子没有任何固定装置,旗杆直接插入犯人的头皮里——那种痛楚,可想而知并不亚于鞭笞。走在最前面的衙役有板有眼地敲着铜锣,召唤远近各色人等“共襄盛举”;看热闹的人一多,敲锣的衙役便会扯开破锣嗓子,历数犯人的种种不端行为以及官府判处的刑罚——具体打多少板子。犯人亦步亦趋,紧跟在衙役的身后,双手反剪、敞衣赤足,那一脸悲苦凄凉的表情,透露出身体上难以忍受的痛楚和精神上无边广大的恐惧。随后出场的人物是执刑衙役:每走一段路程抡四下大竹板子,拿出作势欲打的样子,算是给围观者一个交代;第四位出场者是捕头,监督整个游街过程,确保刑处的贯彻落实。
第二幅版画中,嫌犯正遭受严刑拷打。其人被吊在一具单梁双柱的木架上,穿梁而过的绳索扎缚头脚,头部的位置保持在脚平面以下,整个身子呈倒悬之势;两名公人各持一根长竹棍的末端,支于嫌犯的胸下——此刑的执行方式是:公人奋力丢起受刑者,竹棍于身躯起落间,对其上半部分造成重创;如是循环往复,疼痛之烈,可想而知。
中国执行死刑的方式一般是砍头:精于此道的刽子手砍刀一挥,一颗人头早已落地,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密迪乐先生即曾于1852年在广州见识过一回大清官吏处决太平天国乱党的过程,场面极度阴森恐怖。据称刑场是一座大门包铁、低矮幽深的大屋,室内一端另设小屋一间,专供官吏监斩之用;小屋外生有一堆旺火,熊熊燃烧的檀木散发出醇厚的香气,遮掩充塞满屋的血腥味。待处决的囚犯有一部分行动自如,是在狱卒的押解下走入大门的;另有一部分则瘫软如泥,被人用柳条筐一类的载具抬至当庭,再倾倒地上,期间他们纹丝未动、阒无声息,宛若枯草一抔、僵尸一具——密迪乐先生言尽于此,对造成犯人失去行动能力的原因并未深究,不知是出于惊骇还是伤病。正法时犯人屈膝跪地,头颈前伸、脸部几乎贴于地,双手由一名差役生拉硬扯控于身后。在这种最困顿身心、最难以承受的姿态下,犯人如同待宰的羔羊,静等刽子手那干净利落的一刀。
打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