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维多利亚炮台
让我们暂时罢兵息战,
焚烧和盛殓英雄的残躯;
安抚完战士的亡灵,我们再刀戈相向,
伟大的朱庇特将裁决胜负。
——蒲柏
香港是大清帝国南部海域近岸岛屿,与大陆隔一道最窄处仅约半英里、最宽处可达五英里的海峡,对岸便是九龙半岛。半岛前端设有两座清军炮台,夹峙一条通往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英国殖民小镇的便道。因为香港是东海首屈一指的天然良港,倘若防范措施不够严密,狡猾的中国人必然上下其手、大钻空子。香港的优势在于水深港阔、大型船只可长驱直入、靠岸抛锚,这对航行在台风肆虐的东海洋面的船只来说,无疑是最可靠的安全屏障。香港的主峰叫大雾山,远看如孤悬在陆岛之间那道幽邃的海峡之上的螺髻,黛色接天、雾气氤氲,景色十分雄奇秀丽。不过就近观察,这座山岩石裸露、草木荒疏,实在算不得物华天阜的宝地,唯一有助于造福生民的地方,就是为当地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筑石材。与世界各地具有类似地质构造的山峰一样,大雾山一峰突起、巉岩柱天,海拔高度达两千英尺。
中国不是海洋国家,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国民更习惯于在江河湖沼中或者海岸线附近逡巡,而不是与大英帝国船队一样,在浩渺无际的大洋里到处游弋,探究未知世界、拓展外贸渠道。这也许与中国人的天性有关:偏安一隅,不想与外国人做生意,累至今日,逐渐形成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于既无远洋航行经验又缺乏冒险精神的中国人来说,风平浪静的香港水域就是海洋天堂。加之鸦片战争前九龙半岛既是香港海峡往来船只的锚地,又有一处祖祖辈辈生于斯养于斯的近岸村落和两座直抵半岛东南隅的炮台翼护,故而这一带洋面关乎当地人的命脉。九龙半岛不似香港湿热,土壤相对肥沃,气候也比较稳定,驻军和设置商埠的条件远比大清帝国抛给我们的香港优越。
1842年,英国舰队曾经驻泊香港,在九龙半岛备办军需给养。登岸人员发现当地集市贸易非常活跃,不过规模不大,属于地方互市的性质。根据英国与没有契约精神的大清朝廷签订的第一份条约,九龙将作为“中立区”脱离帝国管辖,原有两座炮台自条约签订之日即行拆除,九龙一地的社会治安归英国殖民当局署理。当地人的宗教信仰自由没有受到任何干预,他们照常烧香拜佛、供奉偶像。友谊不足恃、结盟不可靠,但英国还是选择了信任,将九龙置于大清地方衙门事实控制之下,以企构建缓冲地带,确保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
- 基思·麦肯齐(Keith William Stewart-Mackenzie,1818——1881),英国作家,著有《中英两国第二次冲突始末》(Narrative of the Second Campaign in China)一书。
- 参见大英帝国海军将领J.E.宾厄姆所著的《英军在华作战记》(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原注
- 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为《荷马史诗》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阿喀琉斯为参与特洛伊之战的所有英雄之中最耀眼的将星,全身除脚踝之外刀枪不入,拥有战无不胜的超能力。
- 参见插图《宁波,舟楫如云的甬江河道》。
- 胡夏米(Hugh Hamilton Lindsay,1802-1881),原名为休·汉密尔顿·林赛,英国商人。
- 橡木桶战争:原指发生在现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境内,博洛尼亚与摩德纳两大城邦之间、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军事冲突。此处作者借意大利橡木桶战争比喻1337年至1453年发生在英、法两国间的百年战争。
- 伯麦爵士(James John Gorden Bremer,1768-1850),出身英国海军军官家庭,英国历次侵华战争军事统帅之一。
- 汉弗莱·弗莱明·森豪思(Humphrey Le Fleming Senhouse,1797-1841),鸦片战争期间侵华英军舰长,虎门战役后不久即因罹患登革热,于1841年6月13日客死行旅、收葬澳门。
- 攻取阿娘鞋炮台期间遇到轻微抵抗,登岛战由时任陆战队炮兵上尉、战后升迁上校军衔的诺尔斯指挥。这位勇敢的军人身先士卒,率先登陆后藏身沙袋之后,探察炮击己方阵地的清兵所处位置,引导英军炮兵升降炮管、提高命中率(事见《宾厄姆海军准将·英军在华作战记》)。——原注
- 此处援引的岛礁名可能与中国通称有出入,遵从原文翻译。
- 此处英文原文为“seaou-tchoo”,可能是指醪糟一类经过配制、含有酒精的小吃或饮料。
- 浩官堡(Howqua’s Folly),晚清大买办伍秉鉴助资修建的军事防御设施。
- 即横档炮台,西方称“Napier's Fort(律劳卑要塞)”。名称取自大英帝国驻华商务总监威廉·约翰·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之姓氏。
- 乌格蒙,比利斯一处断崖上的农家大屋,位于拿破仑被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军打败、落得折戟沉沙之下场的滑铁卢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