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聘礼
上帝亲手缔造了这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也赐予他如花的新娘,丰厚的聘礼就是爱的报偿。
——乔叟
无论新郎、新娘双方门第多么悬殊,家庭财富、社会背景差异有多大,中国式婚姻始终带有浓厚的交易色彩。当然,视买卖婚姻为社会污点的欧洲文明国家,女性也有待价而沽的情况,但与中国“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私相往来不同,欧洲的青年男女有交往的自由,两情相悦才是缔结婚约的基础。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家有淑女初长成,家长视如奇货可居,外人只能凭邻里间的风言风语推断女子的个性品质和长相,有中意者便委托媒人上门相求。女方家长一旦应允,男方即携礼上门订下亲事,随后男人筹办彩礼、女方备齐嫁妆,只等大婚之日各尽其意。中国的婚礼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女方家庭先腾出一间主房,用于收纳男方敬献之物,由家中众位女性长者摊放齐整、逐一清点。其时新娘盛装高坐于大堂之上,向纷至沓来的祝福乡邻表达谢意;而团坐周围的亲眷嘤嘤咛叮、泣啼不休,故作依依不舍之态。不多时浩浩荡荡的送亲大军便会出发,随带的珠箧妆盒、绫罗绸缎、衣服被褥、金银细软等,林林总总罗致几大板箱。
长期潜研东方文化的基德教授近日发文指出,东方国家上流社会的婚俗相似度极高,马来人与中国人的一整套礼节如出一辙:“喜宴连办三日,期间男女双方的亲友纷纷登门道贺;新娘在一干家人的精心照料之下,涂脂抹粉、披金戴银,打扮出一副花枝招展的样子,迎候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时刻,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即将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新郎。第三天是新郎新娘拜堂成亲的日子,其时新娘在伴娘的陪护下端坐绣阁、紧闭大门,专等新郎叩问。听到新郎的敲门声,伴娘发声询问来者何人、到此何干,新郎则报以名讳,并请求接走新娘。新娘接着询问新郎带来了什么珍贵的礼物,新郎则如数报上礼品的名称及数量,多为金银珠宝、钗环首饰之类。至此问答活动结束,闺阁的大门顺势打开;新郎随即呈献礼物,并入内与一身红装楚楚生姿的新娘相对而坐、对饮共食。东方人筹办婚礼奢华,大盘上菜、巨钵盛米,亲朋好友济济一堂,美酒佳肴应有尽有——不唯物华天宝的大中华如此,偏处一隅、民智未开的蒙昧部落也概莫能外。《圣经》中描述的婚礼场面,如装饰华贵的所罗门王婚床、全身各部位涂抹香料膏脂的新娘、通宵达旦饮酒狂欢的宾客,等等,都是东方婚俗的翻版;其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发人深省。”
中国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