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智后勇立大功

先智后勇立大功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兵,一举攻灭契丹的盟国北汉,招降了北汉名将杨业。杨业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的第一代名将,非常有军事才能,人称“无敌”。

宋太宗挟战胜之威,决定攻取先前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重建这道可抵御游牧民族冲击的天然屏障。于是,宋太宗亲自领兵自太原出发,诸路兵马并进,数十万大军越过太行山,向河北地区集结,正式发动北征。

宋军抵达辽国的南京(即幽都府,今北京城西南隅)城下后,开始发动攻城战。当时,辽国在南京的守臣是汉人韩德让,他虽然拼死抵抗,但奈何双方实力悬殊,若再无增援,南京城随时会被攻陷。

实际上,此前辽国已六次派出军队救援南京,但都以惨败告终,于是辽国大臣们纷纷建议放弃南京,退守关外。关键时刻,耶律休哥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他认为南京绝不可轻言放弃,恳请皇帝准许他率五千精兵前去解南京之围。

当时辽国的皇帝是辽景宗耶律贤,他深深地被耶律休哥的英雄气概打动,于是采纳耶律休哥的建议,并迅速集结三万最精锐的五院军骑兵,交由耶律休哥统领,驰援南京。

耶律休哥进抵南京近郊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时,驻守清河北(今北京海淀区清河附近)的耶律沙刚吃了一场败仗。耶律休哥收容了耶律沙残部,再与驻守近郊的耶律斜轸以及前六路援军首领一起商议宋军的布防以及进攻的战术。考虑到敌强我弱,耶律休哥决定先打一场心理战,智取宋军。

当日下午,耶律沙率军向围城的宋军发起进攻,宋太宗整军迎战,两军会战于高梁河。辽军拼死进攻,意图攻进南京,可宋军皆为精锐,战斗力极强,难以攻破。鏖战至黄昏时分,辽军抵挡不住宋军的进攻,耶律沙只好率军北撤,宋太宗命令军队紧随其后,打算一举歼灭这支辽国军队。

追至半道,前方高地忽然出现火龙阵。原来,见宋军追来,耶律休哥便命士兵每人手持两支火把,在前方高地往来驰骋,扬尘蔽空,造成声势浩大的假象。宋军只看到漫天尘土中有无数火光跳跃,搞不清到底有多少辽军,心里忐忑不安。一番犹豫后,宋太宗命令大军退守高梁河布防戒备。

很快,宋太宗便发现自己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高梁河沿岸地势开阔,极利于骑兵作战,驻军于此,无异于给辽国骑兵大开方便之门,他们正好可以从两翼快速包抄过来。于是,宋太宗赶紧传令大军后撤布阵,同时命协同队伍尽快赶来接应。可惜为时已晚,智勇双全的耶律休哥自然不会放弃宋军的这个漏洞。他命耶律沙率领部下从正面攻击宋军,而他和耶律斜轸则各率精骑从两翼包抄过来。

宋军连日战斗,本就疲惫不堪,再加上从下午战到晚上,饥肠辘辘,如今被辽国骑兵围攻,很快就乱了阵脚。不过,毕竟有皇帝亲自督阵,宋军还是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面对辽军的夹击,依旧拼死抵抗,等待协同部队来援。

战斗胶着之际,耶律休哥身先士卒,率一部兵马冒着箭雨刀林,径直向宋太宗发起猛攻。其间,虽然受伤严重,但他仍不下阵,让手下用小车推着他,往来穿梭,挥刀杀敌。在耶律休哥的激励下,五院军将士热血澎湃,振奋无比,一时势不可当。终于,负责侧翼抗衡的宋军开始溃败,耶律沙所率的中路军也从正面彻底击溃了宋军,最后几路辽军会合进攻,高梁河战场上的宋军全线败退。

眼见已无回天之力,腿上中了一箭的宋太宗无法策马,只得乘驴车朝涿州方向狼狈撤退。

宋太宗这一跑,余下的宋军无人指挥调度,顿时陷入混乱。眼见良机出现,守城的韩德让赶忙率军杀出,与耶律休哥等人里应外合,对攻城的宋军形成了反包围,将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高梁河一战,辽军大胜,战后,辽景宗重赏了立下战功的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等人,辽军士气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