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宋北伐挽狂澜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春天,宋太宗又一次亲征北伐,史称“雍熙北伐”。宋太宗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向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方向推进;命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率军出雄州;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同时,宋太宗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帅,率领云、应、朔诸州宋军出雁门伐辽。如此重兵压境,可见这一次宋太宗对燕云十六州是志在必得。
当时辽国皇帝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圣宗年幼,萧太后、韩德让联合辅政。萧太后马上命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曹彬,又以耶律斜轸为都统,率兵迎击潘美、杨业统帅的宋军。萧太后还携辽圣宗亲征,驻扎在驼罗口(今河北涿州东北)。
雍熙北伐一开始,宋军连连获胜: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城,田重进于飞狐北破辽兵,潘美在西陉关(在今山西代县)痛击辽军,攻克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应州,破云州。米信方面,宋军于新城(今河北高碑店)大败辽军。可诸路捷报继至,宋太宗不喜反忧,他担心辽军会趁机阻断宋军粮道。而事实证明他的忧虑是对的。

与以往的勇往直前不同,这次耶律休哥没有上来就与宋军决战。他白天集结重兵严防死守,虚张声势地与曹彬一部对峙,到了夜间,便派出精锐骑兵突击宋军后方,截断粮道。
曹彬十万大军在涿州仅待了十余天就断了军粮,为保存实力,曹彬只得退师雄州。宋太宗闻报后,赶忙派人通知曹彬,令他率军沿白沟河与米信会兵,然后会合潘美和田重进诸部,合力制敌,与辽军决战。
但是,曹彬麾下诸将听说潘美、田重进等部连战连捷,觉得自己没有立功很没面子,纷纷劝说曹彬主动出兵。曹彬一下没了主张,最终顺从诸将的意思,带上五日的军粮,前去攻打涿州。
当时,辽国皇帝辽圣宗,以及萧太后、韩德让等人已经在涿州东北五十里的驼罗口扎下了御营。听闻曹彬领军袭来,耶律休哥立刻轻兵疾行,前去阻击宋军。宋军一边行军一边迎战,足足用了四天时间才到达涿州。当时天气炎热,宋军粮草供应不上,很快就不得不从涿州撤离。
曹彬先遣人率涿州百姓退走,他自己则率大军殿后。由于人多兵疲,又缺粮少水,宋军战斗力急剧下降,连个像样的殿后军阵都组织不起来。
耶律休哥率领辽国骑兵一路追击,直追到岐沟关才发动了总攻,宋军大败。曹彬收拾残兵,连夜抢渡拒马河,不想又遭到耶律休哥的截击,死伤无数。宋军又仓皇逃到易州,在沙河驻营,但很快,耶律休哥的追兵又赶到了,宋军损失惨重。
宋太宗得知曹彬惨败的消息后,为将损失降到最低,急忙下令撤兵回朝。这场宋朝发动的雍熙北伐,却以宋军的惨败而告终。而辽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与耶律休哥的正解指挥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