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腹之谋灭大理

斡腹之谋灭大理

蒙哥大汗即位后,开始实行对南宋的战略大包抄,试图从西南地区寻找南宋防线的突破口,他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弟弟忽必烈。大理国三百年来,从未对外用兵,一直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争斗置身事外。

然而,忽必烈的“斡腹之谋”,却将大理国牵扯进了战争之中。所谓“斡腹”,就是借用蒙古杀羊的方式来比喻迂回包抄战略。斡腹之谋,指的是先出奇兵占领大理,然后再由大理派一支军队,对南宋腹地发动攻击,南北夹击,一举而灭南宋。

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乘革囊及筏以渡”。顺利渡江后,忽必烈大败大理守军。攻克大理城前,忽必烈曾派三名使者进城招降,但都被杀害。攻克大理后,在侍从姚枢、刘秉忠、张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忽必烈破天荒地没有采取屠城这一蒙古传统的报复手段,而是命姚枢将携带的布帛割裂为旗,上面书写禁止杀戮的命令,遍插城内大街小巷。忽必烈的怀柔政策,使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异常顺利,蒙古大军很快平定了云南各地。

忽必烈攻灭大理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远程奔袭。他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特长,挥军直驱数千里,沿途还招抚了吐蕃部族的首领,长途迂回,出奇制胜,最终攻灭大理国,形成了蒙古帝国对南宋南北夹击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