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中国建大元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哥大汗决心彻底解决南宋,忽必烈因此重新被起用,负责指挥东路军,攻打鄂州(治今湖北武汉武昌)。双方激战正酣时,从四川传来消息: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战死。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忽必烈几经犹豫后,决定从鄂州战场抽身。在与南宋权臣贾似道议和后,忽必烈率大军急速北上,开始角逐蒙古大汗的宝座。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初,在部分蒙古宗王、中原汉地官僚士大夫的拥戴下,忽必烈在开平城正式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成为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并首次采用汉族王朝的年号——中统。忽必烈的登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然而忽必烈即位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又称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附近被拥戴为蒙古大汗。作为幼子,阿里不哥是拖雷夫妇遗产的合法继承者,掌握着父母留下的大部分蒙古部众与军队。
蒙哥大汗出征南宋时,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牢牢控制着蒙古政权的政治中心。蒙哥大汗死后,阿里不哥得到蒙哥诸子及蒙古汗廷大臣们的普遍拥护,以蒙哥大汗合法继承者的身份出现。
相反,忽必烈已赋闲数年,只是因蒙古对南宋战事吃紧才重新被起用。按照蒙古旧俗,大汗应该在漠北召开的忽里勒台上由蒙古贵族们推选而出,然而忽必烈拒绝奔赴漠北参加选举,而是在开平另起炉灶,背弃了蒙古本土选举大汗的政治传统。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长达五年的汗位纠纷由此开始。阿里不哥数次联合蒙古国其他汗国进攻忽必烈,都被忽必烈击败。四年后,军心涣散且缺少军粮的阿里不哥被迫投降,忽必烈正式确立了他在蒙古贵族中的统治地位。
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并在此基础上建造新的都城。后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将新的都城命名为大都,并宣布在此建都,从此以后,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忽必烈以文治著称于天下,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在一批蒙汉臣僚的帮助下,他所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政策,既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元军这次首先攻打的是襄阳(今湖北襄阳),历时六年才攻下这座城池。之后,元军一路沿长江而下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皇帝投降。不过,南宋残余势力又另立皇帝,在福建、广东等地继续抵抗。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朝和南宋在广东崖山(在今广东江门新会区南)进行了决战,南宋战败而彻底灭亡,元朝自此统一了全中国。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辽、西夏、金长达三百年的并立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