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明守元尽孤忠

抗明守元尽孤忠

明军占领元朝大都以后,朱元璋又命令徐达、常遇春等人攻下冀中地区,作为日后进攻山西的跳板。同时,由于看中王保保出众的才能和品性,朱元璋特地派元朝旧臣前往冀宁招抚王保保,却遭到了王保保的拒绝。

王保保坚持抵抗明军。当时,明将徐达率部驻扎彰德(治今河南安阳)一带,作为明军攻取山西的南路军。徐达派出前锋汤和率军攻打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东北),途中遭到王保保的迎击,汤和被打得惨败而逃,元军大捷。

捷报传至上都,元顺帝大喜,立马封王保保为齐王,赐予黄金大印,命他收复大都。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王保保集合元军主力,北出雁门,过居庸关,向大都进发。徐达得知王保保倾巢而出,冀宁空虚,就命令明军主力直取冀宁。得知徐达的动向后,王保保慌忙回师,结果半途遭到明军突袭,仓促之下,王保保带着十八名骑兵逃往甘肃一带,而其余的四万兵马全成了明军俘虏。

到了第二年,元顺帝再封王保保为中书右丞相,屡次召他到应(yīng)昌(在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勤王。但由于军力有限,王保保不得不滞留西北,他还上疏力劝元顺帝尽早放弃应昌,向北逃到更安全的和林。

此后,王保保瞧准时机对盟军发动反攻,这一次,他进攻的重点是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此战王保保大胜,明军派出的援军被全歼,援军将领于光也被王保保杀掉。

西北败讯传至朱元璋处后,他开始策划北伐。当时,徐达等将领建议大军应攻打应昌,以逼迫王保保从兰州撤兵。可见,在徐达等明朝大将的眼中,王保保也是个不可小觑的对手,他们并不大想直接和他交锋。

而朱元璋却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率领,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东路军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直捣应昌。这样一来,元军在两路之间必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朱元璋这一策略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徐达领兵抵达安定(今甘肃定西),在沈儿峪安营扎寨,与王保保军队只隔一条深沟,双方展开交战。但明军有备而来,兵强马壮,王保保大败。明军生擒了元军数名大将,王保保只得逃奔到和林。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时候,元顺帝忽然驾崩,皇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即位为元昭宗。正在苦等进攻时机的明将李文忠闻讯,立马发兵奇袭应昌,刚刚即位的元昭宗不敌,带着数十名骑兵也惊惶北逃到了和林。

元昭宗和王保保在和林会合。为了匡复元朝的大业,君臣捐弃前嫌,重归于好。

此时,明朝把王保保当作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三路大军北伐。

面对汹汹而来的明朝大军,王保保沉着应战。他实行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不断派出小队人马和明军接触,若即若离,将明军一步一步引向纵深地带。

徐达的先锋大将蓝玉出雁门后,在野马川遇到元军。明军追杀到乱山,小胜一场。接着乘兴追到土剌河(今图拉河),遇到王保保率领的部队

王保保派出较弱的一队士兵与明军交战,而后佯败逃走。一路且战且退,最终把明军引到和林。

此时,王保保手下大将贺宗哲已经率领元军主力在和林等待多时,与王保保军队会合后,在漠北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倾巢而出的明军在此役中死伤殆尽,主将徐达狼狈逃回中原。对于明军的这次北伐,王保保应对得当,大挫了明军的锐气,保住了元朝的命脉。此役是王保保战斗生涯里最辉煌的一战,给朱元璋君臣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之后,朱元璋就很少再派大军出塞去追歼元军的残余势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