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挫越勇攻要地

越挫越勇攻要地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领党项大军,攻破了宋朝的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并将其改名为西平府。灵州素来是宋朝的战略要地,正处于黄河与浦洛河的交汇处,宋朝失掉了这个战略要地,西北的防御立刻陷于被动。

灵州之败是宋夏关系的转折点,灵州陷落,使得关中地区一下子失去了屏障,宋朝边防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而得了灵州的西夏有了立国的本钱,开始能够和宋朝抗衡了。那些昔日拿不定主意、游离于宋朝和西夏边境的各个部族,看到这种形势,也铁了心跟随李继迁。最重要的是,宋朝与西域的通路从此就断绝了,李继迁不仅拦截了回纥等国向宋朝的纳贡,还禁止西北各部族卖马给宋朝。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战马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

攻下灵州后,李继迁顿时豪情万丈,觉得建国称帝已经指日可待。于是他对宋朝割五州之地的示弱不管不顾,亲自率领着大军进攻麟(lín)州(治今陕西神木北),结果失败而归。不过遇挫后他并不气馁,而是领军向西,渡过黄河,跨过贺兰山,转而去进攻凉州,大有夺取河西走廊的架势。

凉州治所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当时由知府丁惟清来管理,但其周边地区则是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的地盘。潘罗支是亲宋派,加上汉族文化在凉州当地传播得很深远,当地的吐蕃人大多汉化较深,汉蕃关系一直不错。

李继迁声东击西,先放出消息要进攻环州(今甘肃环县),实际上他派出的主力党项军却马不停蹄向凉州进发,目标正是凉州城。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底,党项军杀到凉州。事情发生得突然,丁惟清早晨刚刚醒来,就有士兵在仓皇中跑进府衙报告凉州城已被攻破的消息。此时,党项兵已经冲入城中,没等丁惟清反应过来,党项骑兵已经冲进了知府衙门。至此,宋朝在西北的又一个重镇被李继迁攻下了。

凉州城虽被李继迁攻下,但周围的吐蕃部落并未真心降服。李继迁正准备部署兵力全面进击这些部落时,他收到了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递交的降书。潘罗支约李继迁出城,在外山谷举行受降仪式,表示要正式归附于李继迁。

当时,李继迁身边有不少军师谋臣。其中汉人谋士张浦认为:“凉州城虽被攻下,但周围的吐蕃部落却并不会真心归服我们,潘罗支这是在诈降。”张浦劝李继迁将计就计,给潘罗支来一个反诈降,在接受投降的过程中集结兵马冲入约降地,把会盟的吐蕃人全部杀掉。

可李继迁认为,如果这时候杀掉这些吐蕃人,会寒了周边地区那些准备投降的部落首领的心,对之后的军事工作恐有不利。于是,李继迁率大军出了凉州城,浩浩荡荡,毫不防备地向约定好的山谷进发。到达山谷后,李继迁刚想走近和潘罗支等人交谈,突然听到四周草丛中阴风阵阵,却是那吐蕃人埋伏的劲弩和弓箭齐射过来。只听得嗖嗖几声,有几支箭正中李继迁,把他射下了马。党项士兵见状,赶紧把李继迁扶上马,匆忙撤军,掉头往灵州撤退。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正月,李继迁因伤不治身亡。李继迁的政治头脑一直与众不同,他虽然因为贪功冒进而失败,但他对当时的局势还是有着正确的判断的。在临死前,李继迁知道要同时应对北宋和河西诸部,自己的儿子李德明暂时还力不能逮,便嘱托儿子:“一定要与宋朝讲和。如果一次没被接受,你就再次上表求和,即使上表百次,也要和宋朝达成和议!”

就在这一年,宋朝和契丹也订立了澶(chán)渊之盟,宋真宗决意罢兵息民,主动与党项议和,李德明欣然接受。宋夏和议签订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双方一直和平共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双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