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宋败辽显威风

攻宋败辽显威风

河西地区被西夏占据后,李元昊花费了不少精力重新整治了西夏军队——以黄河为界,把西夏国内的军队划为左、右两个厢,设十二监军司,分别命以军名,规定军队的驻扎地,健全了西夏军队的指挥体系。此外,李元昊还开发出了好几个新兵种:铁鹞子、擒生军、卫戍军、泼喜军。

宋朝和西夏以横山为界,边界线绵延一千多公里。李元昊称帝后和宋朝经常有摩擦,于是宋朝在边境线上不断增加守军驻防。经过了数次试探性的进攻后,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春,李元昊率领大军,以宋朝延州(治今陕西延安)为目标,拉开了对宋朝大规模作战的序幕。

首先,李元昊再次以诈降为计,除掉了忠于宋朝的李士彬父子。李士彬原本是党项族的部落首领,后归降宋朝,他手下掌管有大量的彪悍的士兵,驻扎于延州北面的金明寨。李士彬父子被李元昊杀后,金明寨等十余个延州以外的宋朝军事据点,都一一被西夏军队占领。而后,李元昊乘大胜之势,率领大军直至延州城下。

镇守延州城的宋朝主帅范雍听到消息后吓得六神无主,一边赶紧命人紧闭城门严防死守,另一边派人急招当时屯守庆州(治今甘肃庆城)的刘平和石元孙来救援。

李元昊早就探知到了宋军的动向,便提早在三川口(在今陕西延安西北)设好了埋伏。结果,来增援延州城的大将黄德和见到西夏伏兵,竟然先行逃跑。李元昊亲自率领大军追击宋朝援军,刘平、石元孙被擒。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宋朝和西夏之间的好水川大战打响。此战宋军大败,李元昊几乎全歼了前来增援的一万多宋军。但是,此战之中李元昊所率军队也死伤惨重,元气大伤,为此西夏国内民怨沸腾,李元昊不得不赶紧班师回朝了。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九月,李元昊再一次率军进攻宋朝,在定川寨(在今宁夏固原西北)歼灭了大量的宋朝士兵,斩杀了宋朝大将葛怀敏等人,大获全胜。定川寨的失败,彻底浇灭了宋朝上下反击西夏的雄心,他们开始对西夏采取防守的策略。

宋夏三次大战,都以李元昊胜利告终。总结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李元昊总兵力虽少于宋军,但每次大战皆是集中优势兵力,五指成拳,一举歼灭宋军一部分主力。反观宋朝,战线长,兵源分散。第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宋军的动向以及作战地形,西夏军都能事先探知并有所准备;反观宋军,数次贪功冒进,连间谍、尖兵侦知的情报都不确切。第三,使用游击战术,转战不疲。李元昊常常声东击西,使得宋军如坠云里雾里,屡屡受骗。

很快,李元昊又把目光投向了辽国。

澶渊之盟后,辽国每年可从宋朝得到三十万岁币,辽国便开始替宋朝说话,劝阻李元昊继续伐宋。李元昊对辽国的态度极为不满。后来,夏辽两国因边境地区的党项部落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李元昊劝诱在辽国的党项人叛逃到了西夏。辽国派使臣与李元昊商谈归还那些部族首领,李元昊没有听从。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五月,辽国内的党项族叛乱,辽国派军前去镇压。李元昊听到消息后,觉得机会来了,马上出兵辽国。辽兴宗大怒之下,在国内征调人马,准备亲征西夏。夏辽双方正式撕破了脸。

辽兴宗怒气冲冲,连出三路大军,共十万精兵,渡过黄河,直朝西夏境内杀来。这支由辽国皇帝御驾亲征的大军一直前进四百里,几乎未遇任何抵抗。

先前与孱弱的宋军的交战中,李元昊已经习惯了打胜仗,这次遇到和自己军队实力差不多的辽军,他压力倍增,再加上辽国源源不断地增援士兵,李元昊思虑再三,决定使用缓兵之计,派出使臣向辽兴宗谢罪请降。

辽兴宗本来想见好就收,答应李元昊的请降,但他手下大臣萧惠等人却劝辽兴宗一鼓作气,扫平李元昊势力,以免日后再生祸患。于是,辽军以萧惠为前锋,直朝李元昊率领的西夏军杀去。

李元昊见辽国大军来势汹汹,就一边撤退,一边坚壁清野,烧掉了一路上所有的粮草和居所。

没承想,李元昊的焦土策略非常管用。辽国大军本来要以战养战,结果一路上没有庐舍,也找不到粮草,大军后勤顿失保障,人粮马料都成问题。辽国骑兵的战马,因缺草料,很快就病亡大半。

在辽国大军窘急关头,李元昊忽然又派使者前来“请降”。辽国君臣这次只得坐下来,在大营内仔细计议到底接不接受李元昊的和议。

正在辽国君臣认真协议的时候,李元昊忽然指挥军队发起猛攻,直袭辽军大营。气愤至极的辽军大整旗鼓,准备一举歼灭反复再三的李元昊。但此时忽然起了一场大风,吹向辽军一方。眼见狂风呼啸而至,辽国兵将顿时心惊肉跳,一时军中大乱。

长期生活在西北的李元昊早已熟悉这种风沙乍起的天气,他马上抓住了这个“天时”,立刻命令夏军反攻。结果,夏军大胜,还俘获了数十名辽国贵族大臣,连辽兴宗也差点成为李元昊的阶下囚。

这次大战发生在河曲(今内蒙古鄂尔多斯),所以史称“河曲之战”。

虽然在大战中获得全胜,但李元昊知道辽国仍有倾国发兵再来的可能,于是,从长远考虑,他派使者与辽国讲和,并送回西夏军俘获的辽国贵族大臣。辽兴宗虽然窝了一肚子火,却也只得答应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