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课堂
第十章
王保保
元末战将真奇才

历史小剧场
王保保是元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他的生父是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但因王保保幼年时常生病,便按蒙古部族旧俗,过继给舅舅察罕帖木儿当养子以求平安。王保保青少年时,察罕帖木儿组织义兵与红巾军作战,王保保也投身其中,并且屡立战功。
有关王保保的逸事很多,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与朱元璋有关的一件事。
据载,一日朱元璋在宫里宴请文臣武将,他问大家:“普天之下,谁算得上奇男子呢?”
端坐在殿中身经百战的将领们纷纷答道:“非常遇春莫属。他手下兵不过万人,竟可以横行无敌,乃真正的奇男子!”朱元璋却笑着摇头:“常遇春确实是一代人杰,但朕能让他俯首称臣,便算不得奇。只有一直不肯归附于我的王保保,才是真正的人间奇男子啊!”
崭露头角立战功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先有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后有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割据南方。元朝政府无力抗衡,只得允准民间各地豪强自行组织武装力量镇压起义。于是,王保保的养父察罕帖木儿乘势起兵抗击红巾军,王保保跟随他经历了许多场战争,磨炼出很高的军事才能。
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六月,乘山东红巾军内讧,察罕帖木儿水陆并进,成功招降了红巾军将领田丰、王士诚二人,历时三个月攻下了济南。其后率军攻打益都(今山东青州)时,遭遇城中红巾军的顽强抵抗,一时无法攻克,察罕帖木儿领兵绕城安营,围困死守。
双方僵持到转年六月,田丰、王士诚暗通义军,再次叛元,刺死察罕帖木儿后躲进益都城内。
一时间军中无主,诸将便力推不到二十岁的王保保为领袖,接替他养父在军中的职权,当时人称“小总兵”。元顺帝得知后,下诏认可了王保保的身份,并封他为中书平章政事等职,统领察罕帖木儿原先的兵马。
王保保见益都易守难攻,便放弃了围困战术,转而采用“地道战”。他命手下将士悄悄挖地道直通城中,然后领精兵一举攻入,里应外合,很快便攻克益都,擒杀了王士诚和田丰,为养父报了仇。王保保将俘虏的两百余人押解上京,献给朝廷,同时派大将关保攻下莒(jǔ)州(今山东莒县),平定了山东。

党争混战顾大局
当时南方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地盘争夺战打得如火如荼,而在北方,元朝内部也互相争权夺利,甚至元顺帝和皇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也势同水火,朝廷势力分化成元顺帝和皇太子两个派系。
当时元朝在北方地区能够依靠的地方武装有两支:一支是王保保的军队,一支是答失八都鲁和孛罗帖木儿父子的军队。元顺帝倚重孛罗帖木儿,而皇太子看重王保保。
这两支军队原本就为抢地盘攻伐不断,最后在朝廷的多番劝解下,双方才罢兵,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可皇太子想要逼元顺帝退位,再次打破了双方的和平,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各自为营,又开始数度纷争。最后,孛罗帖木儿率大军兵临元大都城下,皇太子不得不逃到王保保驻军所在地冀宁(治今山西太原)。

皇太子想在冀宁称帝,可王保保虽拥护太子,但骨子里更忠于元朝,他认为皇太子称帝会进一步分化元朝本已式微的力量,于是执意反对,坚持护送皇太子回元大都。途中,皇太子的母亲奇皇后再度要求王保保拥兵入京,逼迫元顺帝让位于皇太子,王保保仍坚决拒绝。如此一来,王保保和皇太子一党便产生了矛盾,皇太子母子对他心怀怨恨。
由于护送皇太子平安返回元大都有功,王保保被元顺帝封为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元顺帝又下诏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授权他调度全国兵马去攻打南方朱元璋等人的起义军。
然而,此时元军已经失去了剿灭南方起义军的最佳时机。乘着元朝内部派系斗争之机,朱元璋逐步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势力,统一了南方,建立了大明。紧接着,他就派出大军,开始北伐元朝。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及皇太子等人仓皇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抗明守元尽孤忠
明军占领元朝大都以后,朱元璋又命令徐达、常遇春等人攻下冀中地区,作为日后进攻山西的跳板。同时,由于看中王保保出众的才能和品性,朱元璋特地派元朝旧臣前往冀宁招抚王保保,却遭到了王保保的拒绝。
王保保坚持抵抗明军。当时,明将徐达率部驻扎彰德(治今河南安阳)一带,作为明军攻取山西的南路军。徐达派出前锋汤和率军攻打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东北),途中遭到王保保的迎击,汤和被打得惨败而逃,元军大捷。
捷报传至上都,元顺帝大喜,立马封王保保为齐王,赐予黄金大印,命他收复大都。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王保保集合元军主力,北出雁门,过居庸关,向大都进发。徐达得知王保保倾巢而出,冀宁空虚,就命令明军主力直取冀宁。得知徐达的动向后,王保保慌忙回师,结果半途遭到明军突袭,仓促之下,王保保带着十八名骑兵逃往甘肃一带,而其余的四万兵马全成了明军俘虏。
到了第二年,元顺帝再封王保保为中书右丞相,屡次召他到应(yīng)昌(在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勤王。但由于军力有限,王保保不得不滞留西北,他还上疏力劝元顺帝尽早放弃应昌,向北逃到更安全的和林。
此后,王保保瞧准时机对盟军发动反攻,这一次,他进攻的重点是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此战王保保大胜,明军派出的援军被全歼,援军将领于光也被王保保杀掉。
西北败讯传至朱元璋处后,他开始策划北伐。当时,徐达等将领建议大军应攻打应昌,以逼迫王保保从兰州撤兵。可见,在徐达等明朝大将的眼中,王保保也是个不可小觑的对手,他们并不大想直接和他交锋。
而朱元璋却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率领,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东路军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直捣应昌。这样一来,元军在两路之间必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朱元璋这一策略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徐达领兵抵达安定(今甘肃定西),在沈儿峪安营扎寨,与王保保军队只隔一条深沟,双方展开交战。但明军有备而来,兵强马壮,王保保大败。明军生擒了元军数名大将,王保保只得逃奔到和林。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时候,元顺帝忽然驾崩,皇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即位为元昭宗。正在苦等进攻时机的明将李文忠闻讯,立马发兵奇袭应昌,刚刚即位的元昭宗不敌,带着数十名骑兵也惊惶北逃到了和林。
元昭宗和王保保在和林会合。为了匡复元朝的大业,君臣捐弃前嫌,重归于好。
此时,明朝把王保保当作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三路大军北伐。
面对汹汹而来的明朝大军,王保保沉着应战。他实行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不断派出小队人马和明军接触,若即若离,将明军一步一步引向纵深地带。
徐达的先锋大将蓝玉出雁门后,在野马川遇到元军。明军追杀到乱山,小胜一场。接着乘兴追到土剌河(今图拉河),遇到王保保率领的部队。
王保保派出较弱的一队士兵与明军交战,而后佯败逃走。一路且战且退,最终把明军引到和林。
此时,王保保手下大将贺宗哲已经率领元军主力在和林等待多时,与王保保军队会合后,在漠北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倾巢而出的明军在此役中死伤殆尽,主将徐达狼狈逃回中原。对于明军的这次北伐,王保保应对得当,大挫了明军的锐气,保住了元朝的命脉。此役是王保保战斗生涯里最辉煌的一战,给朱元璋君臣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之后,朱元璋就很少再派大军出塞去追歼元军的残余势力了。
梅毅评英雄
虽然王保保在和林大败明军,保住了元朝的命脉,但此时以元朝残余的军事力量,几乎不可能再恢复对中原的统治,只能在长城沿线对明朝发动一些小规模的军事骚扰行动。即便如此,王保保仍坚决不受降,一直与明军战斗不止。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多次想招降王保保,七次给他写信,还先后派王保保的旧部李老保与元朝降将李思齐二人出塞招降王保保,均以失败告终。在大将纷纷降明的元朝末年,王保保坚持抗争,对元朝不离不弃,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足以称得上英雄。
历史小课堂
王保保城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二月,王保保对明军发动反攻,进攻的重点是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为了便于指挥,他在兰州城外修筑了城堡,命名为王保保城。这座城位于黄河以北,依山面河,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再加上元末时河上无桥,可以说易守难攻。当时明军驻在黄河以南,元军驻扎黄河以北的王保保城中,隔河对峙了两年左右。
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王保保城,久攻不破,恰逢元宵节,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士兵们伪装成一支社火队,混过关卡进入城中,与城外的明军里应外合,这才攻破了这座城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