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访好记者招待会
记得有一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问正在参加记者招待会的张泉灵采访有什么秘诀,张泉灵回答说:“占座、鲜亮、脸熟。”占座就是参会的时候要找到好座位,一般来说靠前面和中间的位置比较有利;鲜亮就是记者穿的衣服要打眼,要吸引招待会主持人的注意;脸熟的功夫要下在会场外,就是平时要经常到有关部门走一走、聊一聊,熟络以后自然就容易获得采访机会。香港卫视记者秦枫参加2015年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在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时,她站起来大声问总理关于中缅边境的问题,获得总理破例“返场”回答。她认为采好记者招待会首先要把新闻这个职业当成事业来做,第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精准,第三就是一定要请最权威的人做最权威的回应。当然,面对如何采好记者招待会这一问题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要有竞争意识
新闻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一定要有竞争意识,因为记者招待会就是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记者招待会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提问,尤其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中,能够发问的人寥寥无几,因此记者只有敢于竞争才有可能获得宝贵的提问机会。再一个,记者招待会既是竞技场又是展示场,每个记者都代表了背后的媒体,他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公众对其所在媒体的评价,而且是在镁光灯和显示屏放大之后的评价。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在记者招待会上被朱镕基总理点名提问就给了凤凰电视台很大支持,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说:“他不仅是对小莉一个人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凤凰的一个鼓励。凤凰在做资讯节目,特别是新闻类资讯节目在当时是很困难的,压力非常大,不管是财力、精力甚至包括舆论环境等等方面,我们遇到了想象不到的难以承受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朱镕基总理在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能够亲点小莉,他带给凤凰的鼓舞和鼓励是巨大的。”
2.做好充分准备
既然记者招待会无论对于记者个人还是其所在媒体都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记者在参加会议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应该了解记者招待会的相关安排,譬如开会的时间、地点、背景、参加人,特别是议程和主题。以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每场记者招待会主题都不一样,有的着眼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有的立足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的主讲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等等。记者需要提前了解相关信息,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前组织问题。再一个,记者要提前到场。一是能像张泉灵说的那样找到一个好座位,相对容易获得发言机会;二是有时间调试机器设备,避免会议开始后出现问题影响采访。当然,最重要的准备还是问题准备,记者要根据记者招待会的主题设计多个问题,数量不能太少,因为参加会议的记者数量较多,有可能自己准备的问题被别人提到。在一次十分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家媒体的记者准备了一个问题“政协如何进行民主监督”,可是这个问题被其他记者提过了,轮到他提问的时候,由于他只准备了这一个问题,而且又有些紧张,就把别人提过的那个问题又重新问了一遍,让新闻发言人很不满意,当场不客气地说:“你提的问题刚才已经有人问过了,请下一位记者提问。”这让这位记者非常尴尬。
3.提高质量的问题
记者招待会留给新闻记者的提问时间往往很短,这就要求他们高度凝练、认真设计,提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问题,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1)一语破的
新闻记者在记者招待会的提问要直截了当,切中要害,要提出更有价值、更重要的问题,它不像新闻专访可以由浅入深,可以侧面迂回,可以先行试探,它要求新闻记者一击即中、一语破的。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以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新京报》记者的提问就非常直接:
《新京报》记者:提问一个和雾霾有关的问题。这几年雾霾成了百姓心中的一个痛点,严重地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但是每当重大活动来的时候蓝天也就回来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拍照、刷朋友圈。请问总理,怎么样才能让这样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呢?谢谢。
李克强: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蓝天和空气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蓝天,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环保特别是雾霾问题的挑战。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了五条措施,会坚定地向前推进,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但是也坦率地告诉各位,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新京报》记者的这个问题回应了百姓关切,一方面雾霾问题比较严重,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一到重大活动又会出现“国庆蓝”“阅兵蓝”“APEC蓝”等等,这种矛盾如何处理,如何能够让蓝天常态化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抓住了“痛点”,又抓住了“热点”,而且问题简练、直接。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路透社记者的问题也是一语破的,抓住了国内国际关注,影响巨大的政治事件。
记者: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大家很关心的重庆市发生的所谓“王立军事件”。王立军进入美国领事馆以后,中央的有关部门已经进行调查。您本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事件的?您觉得这一事件会不会影响中央政府对重庆市政府和市委领导的信任?谢谢。
温家宝:王立军事件发生以后,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央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专门调查。目前调查已经取得进展,我们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则,严格依法办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一定会给人民以回答,并且经受住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2)一见倾心
一见倾心指新闻记者的问题要有特色,让提问的对象印象深刻,更加有兴趣作答。要想做到一见倾心,有很多办法,比如记者要为受众提问,提受众最想了解的问题。同样是2017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澎湃新闻的记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记者:今年两会前夕,中国政府网联合27家网络媒体共同发起“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活动,澎湃新闻和今日头条就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问题进行了网上投票。到目前,已经有2131万网友投给了“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怎么办”。请问总理,国家准备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谢谢。
李克强:我也想问一下,诸多问题当中你讲的这个问题是排在第几位?
记者:第一位。
李克强:中国有句古话,有恒产者有恒心。网民们实际上也是群众,对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问题普遍关心可以理解。国务院已经要求有关部门作了回应,就是可以续期,不需申请,没有前置条件,也不影响交易。当然,也可能有人说,你们只是说,有法律保障吗?我在这里强调,国务院已经责成相关部门就不动产保护相关法律抓紧研究提出议案。谢谢。
大家可以看到,李克强总理对这个问题就非常有兴趣,在记者提问以后,他还进行反问,进一步了解问题的关注度,这充分说明新闻记者抓住了受众和访问对象的关切点。
另外,有些新闻记者的提问包含着一种人文情怀,将人性、人情融入到问题中,这样的问题容易直击人心,让人一吐心扉。在这个方面,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有优良的传承。看这三个问题:
记者:海外的媒体对您的评价相当高,外界有人说您是“铁面宰相”,或者说“经济沙皇”,想请您谈谈您在进行改革过程当中的心路历程,有没有曾经想过沮丧?想要放弃过?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对朱镕基总理的提问
记者:熟悉您的人都说您是一个重视事实、也非常注重数据的人。麻烦您告诉我们,在目前中国国情当中,有哪些数据您认为是最为可喜的?有哪些数据是最忧心、牵挂和关注的?
——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对温家宝总理的提问
记者:总理您好。刚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在回答所有媒体同业问题的时候,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了有三十几次。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想起了11年前,当时采访时任河南省长的您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睿智。我想问的是,两年前您到访香港,带去了中央政府的大礼包,未来有哪些新的举措?另外,我要特别说的是,我也是安徽省籍的人,但我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工作在香港、在过去十多年来一直穿梭在两岸三地的华文媒体人。我身旁的人万分渴望对您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能不能借这一个机会,谈谈您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
——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对李克强总理的提问
这三次提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问题中有人,有人性,而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新闻事件,这样就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让对方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谈出内心的感受。美中不足的是第三个问题略嫌啰唆,不符合问题应该“一目了然”的要求。
还有的记者会在提问语言上下功夫,比如将流行语应用到自己的提问中,就让人眼前一亮。2012年两会时,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其实您常常会上网,在网络上,您可以看到网民对您的工作的肯定与赞扬,但是也会有“拍砖”的,您怎么看待这些批评的声音?
(3)一目了然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檘,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27]新闻记者的提问也应该像雄鸡之鸣不在多而在精,特别在记者招待会上,时间有限、机会宝贵,就更加需要新闻记者提出简练、明快、一目了然的问题,让对方更加容易理解然后给记者提供需要的素材。有的记者提问繁杂啰唆,或是在问题中塞入了较多背景,或是多重提问,结果不是让对方抓不住重点就是让对方不知如何谈起。2019年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彭博新闻社记者的提问就存在这个问题:
过去几个月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多数集中在贸易,以及中美两国是否能达成有关协议上,或者是集中在关于技术的问题上。美国告诫其他国家,不要使用中国的电信设备,因为这可能被用来对其进行监视。似乎,中美建交40年以来,现在两国关系当中的猜疑和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总理先生,我想问您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美关系,您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持何看法?您能否简单谈及目前中美面临的一些具体的冲突点?比如贸易问题,什么样的贸易协议中方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不能接受?在技术问题上,中国政府是否会迫使中国的有关企业帮助其监视他国?
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想了解中美关于电信方面的竞争和冲突问题,但是由于他夹杂了太多背景和六重提问,让李克强总理听了以后直接评价说“你对背景的描述和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多”,后面就开始针对中美关系进行阐述,并没有涉及电信方面的内容,记者也就没有了解到想要的内容。
再一个就是问题不可空洞无物或者大而不当,让对方不知如何谈起。这一点在访问技巧中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4)一针见血
新闻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可以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单刀直入,充满力度,同时直面新闻事件本质,让对方无法回避。在有些针对特殊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中,这样的提问效果很好。2011年甬温线发生特别重大交通事故,温家宝总理在事故现场会见了中外记者,香港商业电台记者就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香港商业电台记者:请问总理,您觉得这次事故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温家宝:我方才已经讲了,我们正在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将会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想强调一点,我们的调查处理一定要对人民负责,无论是机械设备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以及生产厂家制造问题,我们都要一追到底。如果在查案过程中,背后隐藏着腐败问题,我们也将依法处理,毫不手软。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在地下的死者。
这起交通事故发生以后,关于事故原因的谣言满天飞,天气原因、交通调度、动车故障等等不一而足,社会舆论非常关注,而这个问题简短、直接、尖锐,回应社会关注,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反观当天另外一名记者提出的问题:
记者:您曾经在多个场合赞扬过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温州人展示了创业之外的另一面,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以很强的大局观念和大爱精神投入救援。我们看到,事故发生的当晚,附近很多村民连夜自发抢险,还有很多普通市民彻夜排队献血,您对温州人在这次救援中的表现如何评价?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提得不合适。首先,一些媒体在灾难事故的报道中喜欢将坏事当成好事报,不去关注事故原因而仅仅关注救援和善后,热衷挖掘其中的典型事例,这样媒体就失去了应有的舆论监督职能,可能导致事故责任人蒙混过关,也可能导致事故原因被人为掩盖,那类似的事故就会再次发生;其次,在这种场合提出这样的问题有邀功之嫌,不合时宜。
4.善于追问
新闻记者在参加记者招待会时还应该善用追问,比如发言人语焉不详的时候,回答内容和记者本人掌握情况不一致的时候,回答内容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挖掘的时候等等,都可以运用这一提问方法。
2019年11月27日,外交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发言人耿爽。
问:据报道,今年7月有一名日本人在长沙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门逮捕。你能否证实?
答:你提到这起案件的具体情况,目前我不了解。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向主管部门询问。这里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中方一向依法对涉嫌违反中国法律的外国公民进行处置,并会根据《中日领事协定》相关规定,为日方履行领事职务提供必要协助。同时,我们也希望日方能够提醒本国公民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在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追问:请问主管部门是哪个部门?
答:主管部门就是主管国家安全的部门。你刚才说了他被国家安全部门逮捕,你自己应该知道。
在记者会上,记者不但可以顺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追问,也可以追问其他记者提出的问题。例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参加记者招待会,由于当时台湾正在进行地区性选举,“台独”势力声势看涨,因此所谓的台湾问题成为了热点,记者招待会上,在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和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出相关问题后,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和台湾《联合报》记者、法新社记者、亚洲CNBN记者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追问,想从朱镕基总理口中得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5.既要灵活又要执着
新闻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既要灵活应对又要锲而不舍。首先,记者招待会可能发生记者预想不到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记者要想方设法获得采访机会。1993年,江泽民主席到美国西雅图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央电视台也派出记者随同采访。记者在采访中美领导人会晤的时候突然了解到会晤后两位国家元首要会见记者,但是要参加这次活动必须有特定的记者证。记者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刻向美方提出申请,最后拿到了采访记者证,顺利采访和报道了这次记者见面会。另外,如果其他媒体提问了自己已经准备好的问题,新闻记者要重新快速设计问题,不能出现争取到了宝贵的提问机会却无话可问的局面。
除了灵活,新闻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时候还要执着。因为记者招待会有很多媒体和记者参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快速获得提问机会。如果记者的提问示意一直没有回应,记者不要放弃,应该坚持不懈。2006年的人大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在临近中午主持人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时,温家宝总理说“大家见我一面也很不容易,如果大家不饿的话,我就再增加两个问题。一个给外国记者,一个给中国记者”,而且他直接把给外国记者的问题给了印度报业托拉斯的记者,因为他看到这个记者在整场招待会都非常执着,每次都积极举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提问机会,这种精神打动了温家宝总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闻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要有一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态度,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争取到访问机会。
【注释】
[1](美)杰克·海敦著,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第119页。
[2](美)杰克·海敦著,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第23页。
[3]李师荀:《穆青“勿忘人民”的三种境界》,[J],郑州:《新闻爱好者》,2014年9期。
[4]申凡:《当代新闻采访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99页。
[5]沈正赋:《新闻采访学基础: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第79页。
[6](日)松本君平等著,余家宏等编著:《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415页。
[7](意)奥里亚娜·法拉奇著,嵇书佩、乐华、杨顺祥译:《风云人物采访记》,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6月版,第3页。
[8](意)奥里亚娜·法拉奇著,嵇书佩、乐华、杨顺祥译:《风云人物采访记》,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6月版,第5页。
[9](奥)弗洛伊德著,彭舜译:《精神分析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4页。
[10](美)斯坦·沃尔特斯著,牛曼漪等译:《挑战谎言 识别谎言的技巧》,[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11月版,第111页。
[11](美)斯坦·沃尔特斯著,牛曼漪等译:《挑战谎言 识别谎言的技巧》,[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11月版,第121页。
[12]薛可、余明阳主编:《人际传播学 新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187页。
[13]水均益:《前沿故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105页。
[14]水均益:《前沿故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158、159页。
[15]姚喜双主编:《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语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106、107页。
[16]王琼:《如何采访农民》,[J],杭州:《视听纵横》,2013年第9期。
[17]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96页。
[18]水均益:《前沿故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114页。
[19]汪晓珺:《新形势下调查记者“追问“的价值意义》,[J],北京:《中国记者》,2017年7月。
[20]前越共中央委员会顾问、前政治局常委、前中央书记处书记、前中央组织部长、前中央军委副书记。1970年开始在巴黎与基辛格秘密和谈,后任巴黎和谈越方顾问,1990年去世。
[21]南越前将军和前总统,后流亡台湾地区、英国、美国,2001年去世。
[22]朱洁主编:《采访提问100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第119页。
[23]林如鹏:《新闻采访学 第2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56页。
[24]骆汉城等:《行走在火上——隐性采访的法律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4、125页。
[25]靖鸣等:《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35页。
[26]赵鸿燕:《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26页。
[27]毕沅校注:《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版,第334页。